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敏)1931 年 4 月 29 日中午,狱中阴暗的通道响起了沉重的脚镣声,恽代英神色坦然,双手举起手铐向难友们告别,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饮弹洒血,英勇就义,时年 36 岁。
△恽代英军装照
" 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 ",是恽代英日记中的一句话,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初心。恽代英主办的《中国青年》引导了大革命时期整整一代年轻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被毛泽东誉为 " 全国革命青年领袖 ",周恩来将他誉为 " 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
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
恽代英祖籍江苏常州,生于湖北武昌(武汉)。恽代英自幼聪慧过人,上小学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文才,被称为 " 奇男儿 "。 他没上过中学,18 岁时却以前三名的成绩考取了武昌中华大学。
" 人畏死而求生,则必须牺牲小幸福以求大幸福,即为自利而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1917 年,22 岁的恽代英发表了《我之人生观》一文,鲜明表达人生之目的——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
△恽代英发起的武汉地区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进步社团互助社
1917 年 10 月,恽代英创办了武汉地区最早的进步社团互助社,这是全国最早的爱国学生进步团体之一。他激励大家尽所能尽的力量,做所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忘记伺候国家,伺候社会。
恽代英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其间," 五四运动 " 爆发,他积极投身这一轰轰烈烈的学生爱国运动。
△恽代英负责创办的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
1920 年 2 月 1 日恽代英和林育南等创办的 " 利群书社 " 正式开张,书社经销《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致力于介绍新文化,新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 1936 年在延安答美国记者斯诺提问时曾经说过,有三本书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
照耀青年的 " 第一盏明灯 "
恽代英走到哪里,哪里的爱国运动就会风生水起。团二大后,恽代英创办并主编的《中国青年》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引导和启发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恽代英生平事迹展 朱臻 摄
他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与通讯共 220 多篇。郭沫若曾说:" 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 恽代英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爱戴,被誉为照耀自己革命征途的 " 第一盏明灯 "。
1925 年,恽代英成为 " 五卅 " 运动大示威演讲总指挥,他通宵执笔,撰写通告,使上海的反帝爱国运动得到各地学生和群众的声援。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恽代英除了主编《中国青年》外,还主编国民党刊物《新建设》,撰写了多篇国共合作文章,还先后赴中山大学干部培训班、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地演讲,动员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 年 5 月,恽代英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兼中共党团书记,编写了《政治学概论》《党纪与军纪》等教材和论文,擅长青年工作的恽代英很快成为黄埔军校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留得豪情作楚囚
大革命失败以后,恽代英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南昌起义。接着,他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等职,随同省委书记张太雷发动了广州起义。
△恽代英生平事迹展 朱臻 摄
1930 年 5 月,已经调到基层工作的恽代英在上海杨树浦老怡和纱厂门前不幸被捕。被捕之后,恽代英化名 " 王作林 " 坚称自己是失业工人。
在狱中,恽代英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斗争精神,他创作《苛刑歌》,号召身边的难友们面对酷刑,也要有毫不动摇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留得豪情作楚囚 ",他写的《狱中诗》充满了革命气概。
1931 年 4 月 29 日,恽代英被敌人枪杀,把 36 岁的韶华献给了毕生追求的伟大事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