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1-05-18
画错了!《国家宝藏》前世传奇里的南京大报恩寺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安徒生童话里,有一座会发光、会唱歌的 " 瓷塔 "。它的原型,就是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

古人的笔下,它 " 白天金碧辉煌,夜晚灯火通明,风铃日夜作响,声闻数里。"

可惜,我们再也无缘一睹真容 ……

5 月 18 日,一场 " 重现:早期版画收藏展 " 在南京开幕。展品中,有一幅 300 年前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彩色版画。它的作者是央视综艺《国家宝藏》中提到的荷兰画家约翰 · 纽霍夫。

这幅版画,由私人藏家刘洋购得,重回南京展出。和它一起露面的,还有太平天国时期关于南京的一批摄影版画。

1

央视综艺《国家宝藏》中,在演绎大报恩寺琉璃塔的 " 前世传奇 " 时,提到一位荷兰画家——约翰 · 纽霍夫。他是东印度公司聘用的素描画师,随着商队来到中国,把琉璃塔画了下来,并在游记中用极华丽的词汇去赞美它,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琉璃塔的强烈向往。

这幅画中描绘的 300 多年前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是什么模样?藏家刘洋辗转购得了这幅版画。

这是约翰 · 纽霍夫在 1665 年所画的《南京瓷塔》,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描绘南京的版画之一。

画面正中央是大报恩寺琉璃塔,塔刹高耸入云,异常壮观。各层塔身、部分门户、栏、檐清晰可辨,每层的屋檐角下都悬挂着铜制的风铃。

仔细看这幅版画,细腻线条之间,光影交错。时隔 300 年,尽管纸张发黄,还染上了星星点点的锈斑,但整幅画仍然色彩鲜艳。一抹抹金色的阳光洒落在塔的周围,给那片地面留下了倒影。

画中有三两成群的人,衣着色彩鲜艳亮丽,戴着尖尖的斗笠状帽子,看起来不像当时的中国人。他们是谁?" 可能是和纽霍夫一起到访的参观者?也有可能,纽霍夫在创作时,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成分,画上了自己国家的人。" 藏家刘洋猜想。

300 多年前,约翰 · 纽霍夫跟随商队来到中国,他的任务是观察沿途的景象,并画下来。在南京,高大雄伟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深深震惊了约翰 · 纽霍夫。他观察得十分仔细,并画下了这幅《南京瓷塔》。回到荷兰后,约翰 · 纽霍夫出版了他的绘画游记《荷使初访中国记》。从此,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形象传遍了西方。

△刘洋带着版画到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合影

" 这张版画,曾被《中国摄影史》作者泰瑞 · 贝内特先生放在《摄影 180 周年在中国》特展开篇第一张,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刘洋说。

2

细看这幅《南京瓷塔》版画,总觉得哪里不大对。原来,作者把它画成了一座十层宝塔。事实上,大报恩寺琉璃塔是一座九层宝塔。中国的宝塔,层数都是单数。

在英国伦敦的皇家植物园里,以大报恩寺琉璃塔为参照,建了一座 " 兄弟塔 " ——邱园宝塔。由于是照着画作所建,所以,邱园宝塔也长着十层 " 大高个 "。

英国这座塔修建于 1762 年,是中国的乾隆年间。英国皇家设计师钱伯斯非常仰慕大报恩寺塔,因此建了邱园宝塔,献给当时的国王乔治三世。

东西方这两座宝塔,都有皇家血统。建成的时候,分别是中国、英国最高的建筑。可惜,中国的这座 " 老大哥 " 宝塔,100 多年前轰然倒塌。

刘洋的收藏中,还有一幅 1842 年的黑白版画,有可能是大报恩寺琉璃塔最后的 " 遗像 "。好巧不巧,这幅版画画了一座八层的 " 南京瓷塔 "。

为什么都没画对?" 可能数错了,也可能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吧。" 刘洋猜想。

3

刘洋是 90 后南京人,原来是一名摄影记者。后来,她辞职开了一间咖啡馆,并开始收藏影像作品。

为什么会和大报恩寺琉璃塔版画结缘?" 当时我想的是,关于南京的塔的影像,应该由南京人自己来收藏。" 刘洋说,2014 年,在北京的一家拍卖行,她花两三万元买下了这幅《南京瓷塔》。当时,她并不知道这幅画到底有什么价值。" 我只知道大报恩寺琉璃塔出土了佛顶骨舍利,所以这个塔肯定不一般。"

刘洋从专业的角度判断,这幅版画诞生时,还没有摄影术,因此它可能就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珍贵影像了。她如获至宝,从北京回南京的途中,一路把画紧紧地抱在怀里,因为怕画丢失或损坏,不敢快递运输。

这是刘洋个人收藏的开端,从此一发不可收。李欣是她收藏之路上亦师亦友的同行者,运营着一个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平台。" 我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它可不像现在这样被装裱得那么美。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张旧纸,就看你有没有慧眼识得。" 李欣说。

△刘洋(左)和李欣(右)在大报恩寺遗址景区

5 月 17 日,刚抵达南京的李欣接受了现代快报记者的采访,并一同参观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站在大报恩寺原址旁边,她感慨万千。" 自影像艺术品交易平台创建以来,我们源源不断地收到国内外流的藏品。这些历史性的影像非常重要,很多人愿意通过这个平台,让它们找到应有的归属。" 李欣说," 我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把流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反映中国历史变迁的影像找回来,让它们早点回到祖国的怀抱。"

4

2015 年,南京建造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为了保护原有塔基,建造了一个塔状建筑物,整个宝塔通体玲珑剔透,世界再次为之轰动。这也引发了更多的隔空怀想:当年的琉璃塔,该有多壮观?

它,九级八面,通体琉璃,是琉璃技术的集大成,堪称当时明朝建筑成就的缩影。

明朝一度非常强大,大报恩寺琉璃塔就是见证之一。它的整体设计师是明成祖朱棣。朱棣为报父母恩,要建一座通体琉璃的 " 天下第一塔 "。结果经费不够,朱棣把郑和调到南京,调用了下西洋贸易的最后一笔百万银两,最终才把塔修成。

△根据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开发的文创

可惜,这么集大成、斥巨资、美轮美奂的宝塔,最终毁于战火。留给后人能看到的,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构件,其中包括珍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这套拱门上的精美图案,让我们得以惊鸿一瞥:代表慈悲的大鹏金翅鸟、救度之相的龙女、鱼王摩羯鱼、狮羊白象,都是最真诚的祈愿。

5

5 月 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刘洋拿出了自己珍藏的这些宝贝,在自己经营的一家小咖啡馆,办了一场展览。

除了两幅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版画之外,还包括一批太平天国时期的南京摄影版画。刘洋介绍,摄影版画,是指在摄影术诞生之后,以摄影照片为母版制作的版画," 那时的照片不能复制,只能制成版画,用于传播。"

早期的版画,特别是摄影版画,等同于今天的影像,它们记录下珍贵的视觉影像,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南京城全景、南京城墙、长江南京段的繁华景致和航运,以及太平天国战争等,都极为罕见。

比如,太平天国时期的摄影版画,由于 1888 年照相馆失火、底片被毁,这批照片几近绝迹。所幸,以照片为母本制作、发表在《伦敦新闻画报》的摄影版画,保留下了这批珍贵的视觉文本。

快来看看,那个时候的南京城,你能认出多少地方?

△明孝陵(1864 年伦敦新闻画报)

△太平天国天王府(1864 年伦敦新闻画报)

南京郊区、城墙以及起义者设立的栅栏(1855 年伦敦新闻画报)

清朝官员(上)与太平天国军士(下)(1864 年伦敦新闻画报)

太平天国战火中的南京版画(1885 年伦敦新闻画报)

南京城全景(手工上色木版画,19 世纪 80 年代根据汤姆逊摄影作品制作的版画)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静妍 阿里亚 / 文 赵杰 钱念秋 / 摄

(编辑 王鹏)

相关标签

刘洋 央视 南京 荷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