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花就已经盛开在别样红的想象里了。
于人而言,自然界的大部分花卉,或重在观赏,或重在实用。
荷花在两方面,却都是佼佼者。花开,令人目眩神迷;花谢,献出整株可食。
古人与荷花的食缘,久矣。
杜甫、韩愈、白居易、杨万里、曹雪芹 …… 都是食荷客,吃出许多花样。
荷花开了,杜甫那时候还年轻
食藕
清 罗聘《莲藕图》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唐 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一)
吃这盘雪藕的时候,杜甫是少年郎,安史之乱尚未发生。他到长安城谋求发展,第一步,先社交。与京城名流携妓同游著名的消闲纳凉处——丈八沟,便是众多社交活动中的一场。
日暮时分,将游船停放在风清浪缓的宁静处,船旁荷花带露娇艳,岸边竹影婆娑动人。公子和佳人一起调制冰水、制作凉拌藕丝,大快朵颐,又能解暑纳凉。雪藕入口之际,天上乌云压来,仿佛催促大家赶紧写诗,比一比究竟谁写得好。
人不风流枉少年。那时候,杜甫还不是诗圣,他就是个普通的小伙子,未经离乱,也没有国恨家愁。他喜欢活色生香的好日子,跟京城的公子们玩乐一天,眼睛有光,唇角上扬。
清 吴昌硕《佳藕好合》
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痾痊。
(唐 韩愈《古意》节选)
韩愈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生长在华山山顶的荷花。花朵盛开有十丈,莲藕之大堪比一只船。莲藕冰凉甘甜,吃一片下去就能治疗陈年旧病。
华山壁高万仞,常人无法登顶。山顶高冷的莲藕,韩愈可望不可即。他幻想着,哪里能有一架长梯,可以攀援而上,摘下果实,种植在山下,从此可以疗救人间疾苦。
杜甫写实,韩愈写虚。但都以雪喻藕,突出夏日食藕的甘甜冰爽之感。
" 雪藕 " 后来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指色白如雪的藕。
宋代的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记录了他认为味道鲜美、无烟火之气的素食二十品,每品配有十六字赞语,其中就有《雪藕》:中虚七窍,不染一尘。岂但爽口,自可观心。
《金瓶梅》第五十二回写道:画童儿拿出四碟鲜物儿来:一碟乌菱,一碟荸荠,一碟雪藕,一碟枇杷。
很显然,这里的雪藕也是生吃的。
宋 吴炳《出水芙蓉图》
而韩愈梦寐以求的 " 玉井莲 ",则被后人敷衍成了一味 " 玉井饭 "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玉井饭的做法:削藕截作块,采新莲子去皮,候饭少沸,投之,如盦饭法。
其实就是在煮米饭的过程中加入藕块和莲子,米吸收藕块和莲子的清香,变得更加可口。这在今天,依然是常见的吃法。
普通吃货和高级吃货的区别,真的不在吃的内容。区别在于,如何描述它们。
唐代的白居易说:藕脆削琼英。
宋代的杨万里说:轻拈愁欲碎,未嚼已先销。
清代的袁枚说得实在一些:藕须灌米加糖自煮,并汤极佳。外卖者多用灰水,味变,不可食也。余性爱食嫩藕,虽软熟,而以齿决,故味在也。如老藕,一煮成泥,便无味矣。
清代的陈作霖说得更实在一些,那种烟火气息引人神往:寻常下酒之物,市脯之外,有以油炸小蟹、细鱼者,或面裹虾炸之,为虾饼;或屑藕团炸之,为藕饼,担于市,摇小铜鼓以为号,闻声则出买之,至便也。
食莲子
宋 佚名 《晚荷郭索图》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蜂儿绿玉房,蜂房未绽已闻香。
蜂儿解醒诗人醉,一嚼清冰一咽霜。
(宋 杨万里《食莲子三首》之一)
南宋时期,苏州、杭州、吴兴等地都是著名的产莲区。莲子是古代文人喜爱的风雅小吃,常用来佐酒。杨万里的诗歌里常常写到莲子,在这里,他把莲子比喻成白玉蜂,莲蓬就像是玉蜂栖身的蜂房。
莲子上市的季节,农人会挑担到城里贩卖。杨万里照顾农人的生意,会买上一些。但他更爱的是西湖野航,自行摘取,现剥现吃," 露为风味月为香 "。
莲子微有苦涩,生吃更多体现的是文人雅趣。西门庆那样的人,不感兴趣。《金瓶梅》第十九回,描写西门庆和潘金莲在新花园里饮酒,潘金莲 " 纤手拈了一个鲜莲蓬子与他吃,西门庆道:‘涩剌剌的,吃他做甚么!’ "
明代戏剧家高濂,也深得莲子之妙,他认为,想吃好的莲子,须做一个勤快的人,天不亮就要起床:莲实之味,美在清晨,水气夜浮,斯时正足。若日出露晞,鲜美已过半。当夜宿岳王祠侧,湖莲最多。晓剖百房,饱啖足味。
妙是妙,但是吃得太多了。文人饕餮,差评。
宋 佚名 《疏荷沙鸟图》故宫博物院藏
看人家贾宝玉怎么吃:小丫头便用小茶盘捧了一碗建莲红枣儿汤来,宝玉喝了两口。
这里提到的建莲,是我国籽莲的一个品系,一般是指历史上生产于建州府(今福建闽北地区)上贡宫廷的优质莲子。中医认为,莲子可以养心安神、益肾健脾,莲子红枣汤具有补血润肤、健脾益胃的功效。
《红楼梦》里,还有另外一处提到建莲,张太医为秦可卿开药方," 建莲子七粒去心 "。秦可卿的病是 " 忧虑伤脾,肝火忒旺 ",张太医是对症下药。
不过,病症可能没找对,所以病终究是没治好。这不能怪莲子。
宋 佚名 《百花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袁枚不大买建莲的账,他说:建莲虽贵,不如湖莲之易煮也。大概小熟,抽心去皮后,下汤,用文火煟之,闷住合盖,不可开视,不可停火。如此两炷香,则莲子熟时,不生骨也。
湖里出产的莲子是很好的。南京玄武湖、莫愁湖、南湖的莲子,想必袁枚老先生都吃过。他这次煮的,显然是老莲子,很硬。尽管煮得很辛苦,但是最终成功了,煮出来 " 不生骨 ",口感酥软。
其实,用个国产电饭锅或者高压锅,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袁枚生太早,没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
食荷叶
清 余稺《荷花图》故宫博物院藏
确切说,不是吃荷叶,是吃用荷叶的清香浸染过的佳饮美食。
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吸之,名为碧筒杯。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
这一段记载三国时期济南城的一段饮酒佳话。夏季,济南城的贵族喜欢到城北避暑,并即兴用荷叶制作 " 碧筒杯 "。将巨大的荷叶放在木格上,里面盛酒,然后用簪子在莲叶上刺孔,连通叶面与叶柄,酒顺着孔流进叶柄,又通过叶柄流出,那样子就像象鼻喷水。围坐的人,次序传递,通过叶柄吸食美酒。因为掺杂了莲叶的香气,酒又香又冷,沁人心脾。
宋代的苏轼,也钟爱 " 碧筒杯 " 中物,他写: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
要的就是那淡淡的、清香的苦味。
荷叶盛酒,毕竟不是每个季节都能实现,万一洒了也是浪费。所以,制瓷技术高超的中国古人,做了很多荷叶杯。
美酒酿好的时候,白居易看着荷叶杯想起了酒友皇甫十:疏索柳花碗,寂寥荷叶杯。
苏轼后来成了苏东坡,再后来成了苏海南。当时的海南,十分荒芜,物质条件艰苦,为了生存,东坡先生不得不断舍离。
别的都能舍,唯独荷叶杯舍不下:吾谪海南,尽卖酒器以供衣食,独有一荷叶杯工制美妙,留以自娱。
明 陈洪绶《荷花鸳鸯图》
除了酒,荷叶还与众多美食喜结良缘。
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香透,名曰荷包饭。
(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 · 食语》)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诗人。他曾多次参与反清活动,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这道荷叶包饭能以文字形式留下来,多亏后来的有心人重新辑录了他的作品。
荷包饭是用荷叶包裹米饭和肉馅蒸制而成。但显然,这道美食并非广东专利。
唐代柳宗元的《柳州峒民》就有 " 绿荷包饭趁墟人 " 的句子。柳州,在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峒民,就是侗族人;趁墟,意思是赶集。
早在唐代,聪明的侗族人就吃上了美味的荷包饭。接受大自然的馈赠,物尽其用,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清代的常州人赵翼眼见苗楼景致,写道:绿荷包饭自裹糇,银环坠耳径寸大。
勤劳的苗家女子,戴着硕大的银耳环,在做荷叶包饭,是不是很美的写生对象?
江浙一带的人,同样迷恋荷包饭,也迷恋荷叶包裹的一切食物。
清 任熊《万点青莲》
《儒林外史》第一回,孝顺的王冕,遇到邻居给他腌鱼腊肉,便用荷叶包起来,回家递给母亲。
周作人怀念老家绍兴的猪头肉:小时候在摊上用几个钱买猪头肉,白切薄片,放在干荷叶上,微微撒点盐 ……
猪头肉,平添三分浪漫。
民国时期的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记载:元武、莫愁两湖之荷花,亦极盛一时。《南史》已有屯兵后湖用荷叶裹饭饷卒之纪,近则两湖荷叶,捆运渡江,引为利薮也。
元武,即玄武湖。夏仁虎在这里将荷包饭的历史大大提前。
那是 1500 年前的南陈时期,陈武帝陈霸先和北齐开战,粮食消耗完了,就调动市民去劳军。市民把麦子磨碎,碎麦粒黏性不够,无法成团,不好运输。于是就用荷叶包起来,分派给士兵。
荷叶饭打卡《南史》,荣耀现身正史,官方 ID 被确认。
再说一遍,光会吃,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会写。只有写,才能让吃的经典流传下去。
推荐阅读
《中国荷文化经典读本》
俞香顺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年 1 月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白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