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49 中事件事发还不到两个星期,可是在网络上早已经发酵得沸沸扬扬。由于林同学妈妈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导致原本简单的自杀案件成为了阴谋论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可笑地出现无数个 " 同学 " 以及 " 同学的爸爸 "。
姑且,我们忽视这些言论,因为林同学自杀如今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然而,据有关新闻报道,林同学寻死的原因竟然极大可能是向女生表白失败,为情而死。事实上这个说法在一开始就是学校的口风,可这个最接近真相的说法在公众面前等来的却是嘲讽和谩骂,甚至根本没有人相信他是单纯地被爱情这最后一根稻草给压倒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起 " 人为情亡 ",人们反而更愿意相信 " 化学老师谋杀论 ";相比起关注小林内心究竟有多么大的压力以至于此,人们反而更愿意关注小林到底有没有被提前火葬。
这不是什么资本的压力,也不是人性的扭曲,这就是社会的悲哀。因为在青少年心理问题这个阴暗的角落里,即使有人路过,也总想着远离吧。
00 后是全新的一代人,许多老一辈的人都认为这一届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物质生活丰富,没有苦日子了,简直是应有尽有。
的确,我不能否认在这个年代,许多孩子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这只是表象,并不能说明孩子们就会因此快乐。因为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往往会让人们生活的另一个重心转移到精神世界上,这一点在思绪变化极其迅速的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明显。
先说学习,尤其在 2010 年后,学生学习的压力开始呈指数级增长:各大辅导机构充斥着教育市场这块大肥肉,甚者可谓是喧宾夺主,让正儿八经的学校低下了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学生,家长,教育机构,这四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成为了教育机构所掌握的最大把柄,所以它们推出了一系列看似 " 十足管用 " 的课程给学生们。而这其中主要分为两种:追随课堂的课程和远超学校学习内容的课程。前者尚可理解,后者则是许多学生学习压力的来源。
家长们之所以选择这种超前学习的机制,无非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够 " 抢跑 ",取得领先。可实际上,这种领先往往只是短暂的,其实所有辅导机构的招牌学生表面上 " 一飞冲天 " 的原因都是他们本来就实力强劲。如果辅导机构能够将一个学渣塑造成一个学霸,要么就是此人颠倒了学校和机构的位置,要么就是学校的教学水平实在太低。
在整个恶性循环中,学生就是最后的排泄口。长辈的压力、学校的任务和辅导机构的高压让学生只能忍气吞声,最终麻木。
多年来,无数人抨击着这种教育体制,可是问题的根本难道就是教育机构吗?
实则不然,我认为真正的幕后黑手是唯分数论的教育选拔机制。
" 多考一分,干掉千人 " 的说法早已深入人心。一次的高分足以让一个学生万众瞩目,没有人在乎他 / 她是不是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没有人在乎他 / 她是不是彻夜难眠已经多时;没有人在乎他 / 她是不是曾经也有一个成为艺术家的梦想 ……
高考一战成名的巨星最终陨落的案例着实不少,但是媒体们更愿意只报道他们高考后的霎时辉煌。绝大多数学生始终被摁在分数的魔爪下,尽管这有一定的历史遗留因素(古时科举考试的意识延续),但是更多的则是当下对教育的集体错误认知。
抹杀学生创造性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是监狱;阻碍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是一条岌岌可危的独木桥。
纵观世界教育评价体系,教育先进国家无不更重视学生考分之外的综合能力。毋庸置疑,中国 " 考试天才 " 很出名,但是绝大多数的人注定不是天才。考试的本领固然重要,然而人一生的长远发展更需要那些在许多家长眼中看来 " 毫无意义 " 的能力。
如今中国很多地方唯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成为了默认的悲哀,揭示小升初悲剧的电视连续剧《小舍得》,再一次清晰的呈现:在这种无声的悲哀里,学生们毫无办法,只能将自己的压力强行压抑在自己的内心,尽管他们都可能没意识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青少年脆弱的情感不应该不被重视,更不应该被那些宣称自己 " 上学时坚强得很 " 的人肆意嘲讽。
未经学生苦,莫劝学生强。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所有的压力转移方式中,渴望得到自己所爱慕的异性的陪伴和帮助是极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成都 49 中的小林同学似乎就选择这种方式。
成年人主导的社会对于青少年恋爱有着太多的偏激观点,并想当然地把它和 " 早恋 " 等同。然而互联网大头百度百科上对早恋的描述却是:早恋在表面上理解为 " 恋爱过早 ",深入理解为 " 青春期之前建立恋爱关系 "。" 早恋 " 一词一般带有长辈一方的反对性感情色彩,并且世界范围内只在中国广泛使用。
在我看来,成年人掌控的恋爱观与 00 后青少年恋爱观有着明显的鸿沟。恋爱不是谈婚论嫁,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喜欢一个人很正常,想要和他 / 她在一起谈个恋爱也属正常,不正常的应该是父母、学校、社会施加的精神领域强制压抑。
小林还没有谈恋爱,但是想必他表白前的内心一定是诚惶诚恐的,焦虑不安的。爱情是个难题,然而单恋是一个更难的难题。历史上有许多以思想深度著称的名人都难以走过这一关,更不要说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
爱而不得,伤心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自杀是万万不必的。
从小林妈妈的社交媒体和案件后续进展来看,小林妈妈对孩子情感上出现的创伤只字未提,对此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她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有这么一个心结,另外一种可能则是她觉得这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虽然有着两种不同的可能,但是反映出的问题都是一致的:(对于异性的)情感教育的缺失。
在小林自杀之后,许多 " 网络圣人 " 笑他懦弱,可是他本身真的算得上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如果小林妈妈闭口不提单恋是默认不知情,那就意味着小林在处理感情问题时选择了回避父母,然后自行了断。也就意味着在这种问题上,他根本就不信任自己的父母,而只想将自己快乐优秀的一面表现给他们看。
这种对父母的不信任,在当下社会绝对不是个例。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父母和基本小康之后出生的孩子有着太多的不同,你的确很难让那些曾经只信奉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的家长去理解在学生时代还有那么多迷离的情愫。以至于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只要对异性产生了想法,就是不务正业、思想败坏。
试想,如果小林的家长能敞开心扉,真诚地和孩子去交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孩子对于所爱慕对象的感情,并言传身教,小林何至于此?
我听过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跟自己讲心里话。可是谁又会对自己不信任的人讲心里话呢?
如果父母总是墨守陈规,不愿意接受新的观点,不与时俱进,那又怎么能和这些弄潮儿进行有效的交流呢?
作为一个学生,我深知许多同龄人的心理状况。他们大多认为如果把本来就令人羞涩的心事告诉了大人,只会换来无尽的责问而不是解决办法。所以,不论是痛苦还是刹那的欢乐,他们都只是独自承担或者享受。
一个学生,如果背负着恐惧,承担着耻辱的压迫,忍受着同学的嘲讽,接受着父母的指责,他 / 她怎么能好好地活下去?
某种角度看,这就是鲁迅笔下 " 无物之阵 " 对青少年的 " 精神杀戮 ",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把自杀的原因怪罪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
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被收录在《呐喊》书中,鲁迅先生通过最后一句抨击封建吃人制度:救救孩子。时至今日,我忍不住要再喊一声:救救孩子!
小林的故事,用血在警示这个世界:请不要再对青少年实施无声的心理高压,我们需要的不是在巨大压力下只会考试拿分的孩子。我们不要 " 精神杀戮 ",我们要的是关爱帮助。也许多一分成人的理解包容,就少一个孩子的无地自容(zì sh ā)。
2017 年,我在南都杯首届非虚构作文比赛获得小学组一等奖,在领奖台上曾有人问我对教育最大的梦想,当时六年级的我说:" 我希望我们看到的,是在傍晚的夕阳下,孩子们不再奋笔疾书,而是快乐地玩耍。"
如今,我想加上一条:这些尽情玩耍的孩子们,即使在深夜的床上,即使是在无边的黑暗中,也可以开心地回忆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期待更多思想碰撞
欢迎关注
" 现龙在田 " 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