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4 日,记者从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了解到," 十四五 " 期间,该公司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依托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把兰州金川科技园建成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孵化、产业化 " 高地 ",以加快实现从 " 跟跑 "" 并跑 " 向 " 领跑 " 转变。
集团化运营 打造业界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
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公司 ")成立于 2002 年,是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金川集团 ")加快科技进步,调整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实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川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承担着金川集团新材料产业发展、对外投资与合作的智能任务。公司主要从事电池正极材料及电池回收利用、高纯金属、贵金属深加工、银材料、各类检验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及产业化为一体的产业格局。业务覆盖新能源动力汽车,芯片产业,汽车尾气、化工、环保催化剂,晶硅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新能源汽车、电子元器件、化工产品等方面。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公司现已建设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电池正极材料、高纯金属、贵金属深加工、银深加工生产商。目前已形成 20000 吨 / 年三元正极、350 吨 / 年各类高纯金属、500 吨 / 年硝酸银、100 吨 / 年超细银粉、5000kg/ 年(金属量)贵金属产品生产能力。公司现拥有全资子公司 2 家、控股子公司 3 家、事业部 3 个、研发机构 1 个,是集研发、产业孵化、生产、营销、资本运作为一体的集团化运营机构。2020 年,科技园公司完成营业收入 29.57 亿元,利润总额 6209 万元,工业总产值 26.6 亿元。

创新驱动 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近年来,该公司以 " 聚集科技英才、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服务全国镍钴同行 " 为经营宗旨,以 " 科技创新驱动,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 为发展战略,拥有 " 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高性能电池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甘肃省镍钴新材料及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甘肃省锂离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高端半导体用超高纯镍钴铜铁材料研发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等国家、省级创新平台;拥有电池材料、高纯金属、贵金属材料、银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等专业实验室,拥有各类试验设备千余套,具备材料制备和性能评价能力;拥有贵金属催化剂制备、高纯金属制备、银资源二次回收、正极材料火法煅烧、废旧电池资源化等中试和产业化平台,具备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孵化的能力,并获得了 " 国家认可实验室 " 认证。通过自主创新、合作开发、资本运作、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促进了技术、产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由兰州、金昌、南通三地组成的以新能源材料、功能结构材料为主要特色,集技术开发与新产品研发、产业化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2023 年末 资源再生处理规模提升至 2 万吨每年
在产业领域方面,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在高纯金属领域是国内首家规模化生产高纯镍钴铜产品的单位,高纯产品在国内占有 80% 以上、国际占有 20% 以上的市场份额。在银材料领域,形成了球形银粉和片状银粉多个系列,主要用于太阳能电池正面、背面银浆,高温烧结银浆、低温固化银浆、激光蚀刻银浆等多个行业,当年转化的银粉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 30% 以上。在贵金属深加工领域,系列钯盐及电镀液成套耦合体系、汽车尾气催化剂前驱体硝酸钯、硝酸铂等产品打破了英国庄信和德国贺利氏对国内高端电镀和汽车尾气催化剂前驱体产品的市场垄断。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 70% 以上,利润年均增长率 130% 以上。在电池材料领域,产品同时满足 3C 与动力,是韩国三星、SKI、LG、日本东芝、CATL、深圳比亚迪等国内知名锂电池制造商。每年 6-7 个新产品进入市场,当年转化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 20% 以上。在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利用领域,联合甘肃省内相关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成立 " 甘肃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循环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 5000 吨 / 年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提前布局,提前谋划,计划到 2023 年末,资源再生处理规模提升至 2 万吨 / 年。在理化检测领域,已经形成的理化检测、科研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开展研发、新产品验证评价、理化检测等方面的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率保持在 65% 以上
在科技成果方面," 十三五 " 期间,公司通过省科技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成果评价 11 项。其中,2 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 项为国际先进水平 ,3 项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11 项;主持并参与制修定国家标准 5 项、行业标准 9 项;研制新产品 20 余个;新建中试平台 5 个。
在知识产权方面,公司作为甘肃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公司技术研发、生产经营、战略布局方面的引导作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十三五期间,公司获得授权专利 75 件,其中发明专利 20 件。目前,公司累计拥有专利 86 件,其中发明专利 29 件,专利涨幅保持在 50% 以上。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了 89 余项专有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保持在 65% 以上,每年新增可实现规模化销售的新产品数保持在 5 个以上。

打通 " 创新链 "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打通 " 创新链 " 的过程。近年来,该公司大力实施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依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建立并实施了《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办法》。积极探索股权激励机制。公司采用预先设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的方法,明确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职务发明人权益分配和实施激励措施的渠道,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以此为基础,2013 年设立了甘肃省首家由核心技术人员出资持股的兰州金川贵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的经营和盈利水平较成立之初飞速发展,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承接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2020 年销售收入达到 6 亿元,并引入非公资本进行混改,开展员工持股,激活企业发展潜力。为全省推进员工持股改革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当前该公司正着手整合行业产业,努力推进创业板上市。
引智借力 建立联动研发机制
该公司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和人才交流,开展引才、引智工作,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公司先后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上海微电子所、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采取技术交流、科研项目合作、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形式,利用双方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互动的产学研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力度。公司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加强科研人才的培养。年均实施科研课题 12 项,年研发投入保持在销售收入占比的 3% 以上。同时,积极推行 " 产销研 " 一体化大科研体系。该公司通过按产业领域和方向,构建以课题组为单元的大科研体系,实现科研主体下沉。按产业领域实施产销研一体化的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构建科研梯队,系统谋划各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增强科技创新厚度,真正实现 " 研发一代、转化一代、储备一代 " 的持续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和公共资源,不断培育新方向,开拓新领域。实施 " 课题组 - 事业部 - 科技型公司 " 的新兴产业培育模式。实现重点产业发展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
以高端市场激发技术创新
该公司坚持高端对标,占领技术至高点。在重点产业领域坚持面向高端对标管理,以高端市场激发技术创新,带动高新产业发展。高纯金属瞄准全球前三的半导体靶材制造商,紧跟半导体制程技术,提升超高纯金属市场满足度。贵金属化学品以英国庄信和德国贺利氏为对标企业,在该领域打破了国际寡头垄断,高镍三元电池材料瞄准国际主流客户,进入日韩市场。
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还坚持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倡导创新文化,激励创新、宽容失败,鼓励人人参与创新,人人勇于突破。尊重每一个岗位价值并实施多元化激励。建立了完善的科研激励制度,由基本绩效、项目目标绩效、科技奖励等构成科研人员绩效,设定 30 万元以内的科研项目目标绩效,实施科技进步奖、标准、专利、论文等专项奖励。目前,该公司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总用工人数的 55.6%。从事研究开发专业人员 110 人,占比高达 32%。同时,拥有国家级 " 百千万 " 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组部 " 西部之光 " 访问学者、甘肃省 " 高层次人才 "、甘肃省 " 杰出青年 "、" 陇原人才 "、甘肃省 " 优秀科技工作者 ",以及 985、211 院校毕业生,有效提升了企业的人才队伍素质。
获得兰州市科研经费 120 万元
该公司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兰州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先后通过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资助科研经费 120 万元,助力企业高稳定性高活性汽车尾气催化剂前驱体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贵金属二次资源 Close-Loop 循环体系建设研究。
据了解," 十四五 " 期间,该公司将通过实施科研项目市场化产值量化机制,保证成果转化和技术提升的科研导向;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权益分配,让科研人员分享成果收益;通过实施全方位的科技奖励政策,正向激励、多管齐下,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性;积极探索和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建立长效的市场化的成果分配机制,实现企业与员工利益共享、分险共担的根本性机制。
对此,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秉持 " 科技创新驱动,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 的发展战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自主建设、合资、参股、引进等方式,促进相关技术、产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将兰州金川科技园建成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孵化、产业化基地,加快实现从 " 跟跑 "" 并跑 " 向 " 领跑 " 转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文 / 图
见习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