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凡春龙 记者 张晓培)在位于徐州市王杰部队营区的王杰事迹陈列馆里,来此参观烈士事迹的中小学生一批接着一批,年年如此。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一直没有忘记王杰,没有忘记这位永生的共产主义战士。
△战士们缅怀英雄事迹,誓做 " 两不怕 " 精神传人
56 年前,一名战士在即将爆炸的炸药包前纵身一跃,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座永恒丰碑。感染一代又一代人的那个瞬间,发生在 1965 年 7 月 14 日清晨。解放军某部工兵班长王杰在江苏徐州邳州张楼公社辅导民兵地雷班军事训练时,炸药包突发意外,在即将爆炸的危急关头,他奋力一跃,用身体压住炸点。
△解说王杰故事
震天撼地的巨响,23 岁的英雄逝去了,在场的 12 名基干民兵安然无恙。当时的现场很惨烈,炸点成了一个深坑,英雄王杰的身躯没有一处是完整的,鲜血染红大地。
王杰好学上进,才思敏捷,生前留下了 10 万余字的日记,随处可见 " 两不怕 " 精神的阐述。这个伟大的战士以自己的壮烈行动实现了人生誓言:" 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1965 年 11 月 27 日,国防部为表彰王杰 " 两不怕 " 精神,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 " 王杰班 "。
△战士擦拭老班长王杰雕像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每天晚上,在营区王杰广场上,连队点名时,连长呼点的第一个名字永远是 " 王杰 ",官兵齐声应答。100 多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军人所发出的声音,震天动地,撼人心扉。夜幕降临,熄灯号吹响了," 王杰班 " 班长都会将王杰的被子轻轻打开,让老班长和战友们一同进入梦乡。第二天早上起床后,还是班长整理被褥,战士们擦拭塑像。56 年来,这样的场景始终重复着、延续着。
在王杰部队,每年新兵入伍,第一件事是参观王杰事迹陈列馆,第一首歌是《王杰的枪我们扛》,第一堂课是 " 弘扬‘两不怕’精神,当好王杰传人 ",看的第一本书是《王杰日记故事选》,第一个班务会是如何传承王杰精神,写的第一封家信是汇报学习王杰的感想。多年来,这 " 六个一 " 一直在坚持着。
△ " 王杰班 " 海训场上吹响冲锋号
时光荏苒,从 " 王杰班 " 走出了 280 名战士、32 任班长。这些战士中,95 人入党、37 人提干、进军校,个个都是好样的。在这个不断取得突破和荣誉的集体中,每个人手掌都有厚厚的老茧和斑斑伤痕。" 优秀是合格,第一是标准 ",这已经成为 " 王杰班 " 代代相传、人人践行的 " 金标准 "。
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周林介绍,他们广泛开展联训联育活动,发挥 " 王杰班 " 建班育人的辐射作用,每年分批组织骨干住进 " 王杰班 ",让官兵现地感悟王杰精神,学习建班经验。如今," 王杰班 " 已带动培养各类骨干 500 余人。
" ‘王杰班’从不挑兵,也从不留兵,这是让王杰精神在全旅开花结果的关键所在。" 周林说,他们着眼持续推进 " 两不怕 " 精神培育向深处落地,常态开展 " 十学王杰 "" 像王杰那样当班长 " 等活动,引导官兵赓续红色血脉,争当新时代英雄。
走在徐州街头,随处可见关于王杰的城市记忆。" 王杰广场 "" 王杰中学 "" 王杰小学 "" 王杰派出所 "…… 徐州人民一直记得王杰,全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王杰,一茬茬官兵更是把 " 两不怕 " 作为自己的精神名片,融入血脉,接力传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