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5-28
深晚报道 | 与深圳缘牵半生,姚关荣的特区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杰出指挥家、作曲家,深圳交响乐事业奠基人、深圳交响乐团首任首席指挥姚关荣,5 月 26 日清晨在深圳家中因病辞世,享年 85 岁。深圳交响乐团(下简称深交)当天发布讣告沉痛悼念,据深交团长聂冰透露,乐团将加速整理姚关荣留下的两部交响作品,拟于明年深交建团 40 周年之际推出其作品音乐会,相信这是对与深交缘牵半生的姚老最好的纪念方式。

50 岁凭一股闯劲来深搞交响乐

姚关荣,原籍浙江宁波,1936 年出生于武汉,后随父母移居上海,1954 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61 年毕业于莱比锡高等音乐学院指挥系的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公派赴欧洲留学的指挥家之一,那个年代中国有欧洲留学背景的指挥家可谓凤毛麟角。

在中国音乐界,他创造了多项世界级个人第一:第一位率领中国乐团登上柏林爱乐音乐厅和布拉格斯美塔那音乐厅的中国音乐家;执棒过 200 多部电影音乐,其中家喻户晓的《地道战》视听人数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他后来回忆,1980 年的一天,自己还在中央新影乐团就职,中央乐团副团长带来一位文化部翻译,简单通知他 " 明早 7 点飞西德指挥,曲目全是中国作品,有没有问题?" 考虑了 1 分钟,姚关荣立下军令状 " 保证完成任务 "。随后,马不停蹄去王府井百货大楼买了两套西装,‪下午 4 点‬赶到大使馆办了签证,这一走就是两个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首位派往国外的指挥家,姚关荣与德国乐团合作演出大型交响乐音乐会,现场指挥《与中国相见》,并向全欧洲实况播放,盛况空前,姚关荣被盛赞拥有 " 欧洲一流的指挥水平 "。

姚关荣不仅是中国电影音乐指挥的奠基人之一,还是深圳交响乐事业的奠基人。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50 岁的他毅然南下深圳,担任特区交响乐团(后更名为深圳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提及这次 " 冲动 ",姚关荣曾坦言," 那时深交刚起步,乐手加起来才二三十人,但我听说深圳市领导指示要建立百人交响乐团,我就决定了一定要去深圳闯一闯,实现音乐梦想,我连原单位分配的房子都退了,户口也不要了。有人问我会不会后悔,我一辈子不吃后悔药。"

退而不休的姚关荣曾说 " 交响乐是我的生命 "。为了著述近 400 页谱子的《配器法 · 笔记》,几乎废寝忘食,他说:" 这些年很多不同的流派进入交响乐,出现很多好的作品,我认为光有 100 多年前的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融合最新的手法、技巧,所以我会继续做和交响乐相关的普及工作,把交响乐视为终身事业。"

深圳没有让姚关荣失望,姚关荣也用全部的才华和热情回报这座城市,交响乐渐渐成为展示深圳城市魅力的一张名片。2016 年,姚关荣以 80 岁高龄登上舞台,指挥深交演绎 " 贝九 "(贝多芬《d 小调第九交响曲》)并取得巨大成功,谢幕时台下如雷掌声是对这位老艺术家最诚挚的敬意。

多次接受深晚专访细述艺术人生

作为文化名人,姚关荣在深圳这些年,多次接受《深圳晚报》独家专访。2014 年 7 月 25 日,姚老在梅林一村家中为大型文史工程 " 深圳口述史 " 接受深晚专访。采访中,他对个人的梦想、命运,细细梳理、娓娓道来。而深晚记者则原汁原味记录下这位老艺术家的传奇人生,并以《深圳口述史》结集出版。

2016 年 12 月,年过八旬的姚关荣再次在家中,配合《深圳晚报》第三季 " 影像深圳家谱 " 专栏拍摄,姚老的儿子也特地从加拿大赶回,平日远隔重洋的一家三口难得相聚,其乐融融。当天,老爷子神采飞扬,他站在客厅,拿着小梳子,让太太帮着看看自己刚捯饬的发型精不精神,典型的海派男人,精致入微。他指着锃亮的新皮鞋,告诉记者 " 这双鞋是我在加拿大花 300 加元买的,意大利原装 ",几天后将穿着这双鞋登上深圳音乐厅,举行 " 荣辉 " 姚关荣艺术成就专场音乐会," 上台的形象,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 深交 " 将首演遗作为姚老圆梦

念及姚老这位昔日老领导,深交团长聂冰哀惋不已。" 他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有着对交响乐坚定的信念和热爱。对深圳交响乐团、乃至深圳交响乐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 5 月 26 日上午接到姚关荣夫人电话,聂冰和乐团同事第一时间赶到姚家帮忙操持。" 姚老儿子在国外没法马上回家,老伴还沉浸在悲痛情绪中没平复,现在等姚老妹妹赶回来,深交将和其家人商量举办追思会等事宜。

另外重要的是,姚老留下两部作品《第一交响曲》(凤阳花鼓),和刚刚创作完成的《第二交响曲》,我们正在整理谱子,希望明年深交成立 40 周年之际可以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首演,以圆老人家的心愿。"

深交副团长罗滨 26 日惊悉姚关荣辞世消息,一度不敢置信。在他印象中,姚老身体硬朗,走得实在突然。有幸与姚老共事 6 年,在罗滨印象中,姚老事业心很强,爱钻研业务,从未停止过对音乐的耕耘。这份严谨、自律给他们这些刚进团的小年轻做了非常好的榜样。" 我那时刚大学毕业,演奏时坐在离指挥最远的后排,仰望老师。以他当时的身份地位,却一点不拿架子,排练时很温和,脾气非常好。"

深圳知名乐评人辜晓进是最早得知姚老去世消息的友人之一。忆及相交岁月,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今年 3 月 5 日的深圳音乐厅,一同欣赏张国勇指挥的深交线下音乐会。令其郁郁的是,上周三刚收到姚老寄的新著《配器法 · 笔记》,还没来得及为该著作评,斯人已故,心情痛哉。

深圳晚报记者 赵伟君

相关标签

柏林 深圳 音乐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