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5-31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三河村:好生活要靠自己动脑子想办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初夏,午后,热辣辣的阳光洒在院落中,头顶上湛蓝的天空,偶有微风拂过,恍惚间不知身在何处 ……

当穿着彝族服装的女孩子翩然从院落中穿过,忙碌的身影真切地提醒你:这里是四川,你正身处大凉山腹地,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新建的民宿小院里,独特的人文地理,鲜明的彝族特色,怡人舒适的自然生态,让人完全无法把这里与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联系起来。

曾经,三河村的贫困发生率 46.47%,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三河村在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奋斗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2021 年 2 月 25 日,三河村获 "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 称号。

西南石油大学驻三河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李凯 2021 年 2 月 28 日与三河村干部群众分享领取 "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 荣誉的心得体会。

从 2007 年开始,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便开始持续在四川凉山展开扶贫工作,2020 年更是结对帮扶了三河村和署觉洼五村,派出专职扶贫队员驻村发展相关产业,新快报记者日前实地走访三河村看到,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接续文旅发展规划的村史馆、民宿项目及特色餐厅等都已完成布局,除民宿和餐厅正在进行正式运营前的各项调试外,系统详实再现三河村历史发展风貌的村史馆 2020 年春已对外开放,昭觉县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昭觉县文学创作基地、昭觉县非遗保护基地等机构相继在三河村挂牌;大山里跑着的乌金猪,更成为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专项资金扶持的三河村致富猪 …… 如今的三河村,正张开怀抱,准备迎接更为恢弘的发展蓝图。

今日的三河村村貌。

三河村村史馆。

1

就业就在家门口,培训上岗任专员

" 我都不敢想象,短短几年时间,我家乡会变化这么大!"22 岁的曲木子果一边在案板前忙活着切菜剁肉,一边认真地告诉新快报记者。

曲木子果

任职碧桂园集团国华文旅驻三河村项目专员的曲木子果实现了 " 家门口就业 "。

这位土生土长的三河村姑娘,如今的身份是碧桂园集团国华文旅广州控股有限公司驻三河村文旅项目的聘任专员," 有客人来三河村参观,一般都让我去帮忙介绍,相当于导游。" 她说。上岗前两个月的专业培训,让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本事," 像是做一些彝族风味的特色菜啊,以前我可不会。"

彝族特色的餐厅吧台。

10 几岁就跑去外面打工的曲木子果家里兄弟姐妹 6 人,她排行老二," 村里人都喊我阿嘎。" 小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生活不富裕,妈妈在外打工挣了点钱,给子果买件新衣服都能让她高兴老半天," 穿着连睡觉我都不舍得脱。" 她笑着回忆说。

" 你看现在,公路也修通了,房子也搬了新的,尤其这两年,每年来村里的人好多。" 就连她自己,也回到村里,实现了 " 家门口就业 "。

每天,村子里都有那种旅游大巴开进来,从西昌出发到三河村,70 多公里的山路只有一个关键词——连续急弯,不是上坡弯,就是下坡弯,人常说 " 山路十八弯 ",与凉山腹地的这些急弯比起来,那都不是事儿。

三河村国华文旅项目民宿目前有 13 间大小不同的房间,设计上融入了很 " 彝族 " 的文化元素," 这间房是榻榻米式的风格,床头柜像不像是一枚形象化的牛头?" 国华文旅广州控股有限公司驻三河村项目负责人马杰君给新快报记者介绍说:" 这就是彝族比较鲜明的文化元素之一,此外用色上我们也沿用了彝族常用的红、黄、黑三种主色调。"

彝族特色的民宿榻榻米房间。

房间采用的是高挑式设计,层高很高,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投映在房梁上,很山区的调调,院落中有舒适的藤椅,靠坐进去仰望瓦蓝瓦蓝的天,一丝云都没有,端的是舒爽怡人的好天气。

" 文旅民宿项目是 2020 年 6 月开始进入设计实施阶段的,2021 年 3 月,曲木子果完成了相应的岗前培训正式入职,现在月收入有 3500 元左右,公司也帮她买了五险一金,从她个人的身上,我们其实看到的是三河村发展的缩影,未来‘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几年明显在三河村村民的意识中清晰起来了。" 马杰君说。

2

大山里的乌金猪,返乡青年的致富猪

早上 10 点钟的半山坡上,返乡创业青年郑吃合正把大大小小黑硕壮实的乌金猪从猪圈中赶出来,让它们满山坡撒野 " 运动 " 着啃草吃," 猪儿们可精了,它们知道去找对自己有益的草来啃,补充身体需要的能量。" 他说。

返乡创业青年郑吃合。

2017 年 8 月,在外地打工的郑吃合回到家乡,在三河村起步规模化养殖乌金猪的创业之路。" 我们这里本来就有养乌金猪的传统,只是没有规模化养殖的概念,我在外打工的时候,在山东、江西的养猪场都干过,学到了一些技术,就想自己回来搞猪场。" 每天早上 9 点钟,给猪儿们喂上玉米、豆渣、麦麸、米糠等杂粮饲料,10 点钟就是猪猪们的 " 放风 " 时间,郑吃合拿了一百亩地的山坡,大猪小猪肆意地在这范围内登高爬低,啃草觅食的同时,也把身上的肉锻炼得结结实实。

" 刚开始那会儿没人理解我,更没人支持我,不要说村里人,就连我自己家人都不看好我养猪这件事。" 起步总是艰难的," 借了十几万元,搞起了猪圈。" 站在山坡上,他一脸严肃地告诉新快报记者:" 我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也不管别人的想法,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就坚持去做,做好了我就是‘有钱人’,做不好也不过是‘穷人’,有什么损失?!"

时代在变,人也要跟着变,出去外面见过了世面的郑吃合确实看到了三河村的闭塞和落后," 我们以前要走半个多小时,走到岔路口上才能搭到公路车出去,村里人跟外界的交流很不通畅,很多观念也非常保守老旧。" 他接着说道:" 你看我把猪场建在这深山里边,主要是为了避免传染病菌,给猪猪们一个天然无污染的环境。"

放养的乌金猪。

西南石油大学驻三河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李凯在一旁补充说:" 碧桂园集团给村集体的第二期 30 万元帮扶资金近期应该差不多到位了,主要用于购买种猪,扩大养殖规模,准备从现有的 200 多头增加到 800 到 1000 头。"

乌金猪 2007 年被纳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凉山特色猪种,历史上由于交通不便、当地人没有规模化养殖的概念,有那么点儿 " 养在深闺 " 的意味,郑吃合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铁了心要把养猪事业进行到底,除了跟亲戚借了十几万元,2018 年他又贷款了 30 多万元用来扩建猪圈。碧桂园集团在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中,紧紧抓住 " 人 " 的第一因素,重点聚焦五类人,其中返乡创业带头人就是其中之一,助力人才振兴,实现乡村的产业、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 第一期给郑吃合提供了 40 万元帮扶资金。" 李凯补充道,对于碧桂园集团对三河村的对口帮扶,李凯用了 12 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真情实意,真抓实干,真金白银。

资金支持之外,碧桂园集团还借助自身的渠道优势,将郑吃合的乌金猪制作成特色川味腊肠予以销售," 今年五一前刚出了 10 头猪。" 郑吃合指着山坡上散步的猪猪们说:" 这种猪长到 220 斤左右出栏肉质最好吃,目前我这养殖规模在整个昭觉县也算是大户了。"" 接下来我们文旅项目的餐厅也准备研发一些乌金猪主题的菜式,真正让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效衔接起来。" 马杰君告诉新快报记者。

乌金猪地理标志。

3

三河村如 " 窗口 ",观念转变直击内心

2020 年 2 月 25 日到三河村任第一书记的李凯对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深有感触," 三河村好比一个窗口,老百姓这几年观念的改变是直击内心的,对产业的自主发展意愿日益高涨,思维观念也打开了,以前谁能想象到还能在贫困村办个农家乐、开个小卖铺、搞点儿烧烤甚至卖卖凉粉?在这样的地区,老百姓有‘自己想干事’的想法这种情况以前根本想象不到,但是这几年老百姓深刻感受到了党的好政策,也深深认识到想要过更好的生活,还得通过自己努力动脑子想办法,才能长远。"

三河村地理位置示意图。

李凯告诉新快报记者,2021 年 2 月 9 日,在三河村 " 不负嘱托,感恩奋进 " 的主题党日上,曾经的三河村贫困户洛古有伍发言说:" 我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 震撼 ",是李凯听到这句话之后最直接的感触,34 岁的洛古有伍一家 7 口,两夫妻生了 5 个孩子,他自己的身体干不了重体力活儿,属于因病因学致贫。但踏实肯干的他主动创富改变生活的意愿很强,从找人借了 30 只羊来养开始,发展到 2020 年底的 203 只羊。

2020 年 6 月,洛古有伍因为没有标准化的羊圈,导致羊群踩踏、疾病传播,损失了十几只羊合计 2 万多元,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情况后,积极给乡、县打报告,帮他协调了专项羊圈建设经费 20 万元,于 2021 年初修起了 200 平方米的标准畜圈。

" 我以前穷,没钱,在党的关怀下,工作队的帮助下,从没有羊到开始养羊,再到建起标准化的畜圈,过程中还成立了合作社,当上了总经理,没有共产党,我根本不敢想象,所以我也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斌

相关标签

碧桂园 脱贫攻坚 就业 四川 凉山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