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华商韬略 ,作者华商韬略
本文字数:2751|预计 5 分钟读完
又一个金龙鱼,来了!
来源丨华商韬略(ID:hstl8888)
泰国首富家族即将登陆 A 股。
5 月 27 日,正大集团旗下正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投资)预披露招股书,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拟募资 150 亿元。
从破产边缘,到如今巨头归来,正大用 20 年时间重建起一个更为恢宏的商业帝国。
把失去的都拿回来
公开资料显示,正大集团是一家以农牧食品、商业零售、电信电视三大事业为核心的跨国企业集团。
正大投资作为为正大集团旗下公司,2018 年到 2020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281.71 亿元(人民币,下同)、318.8 亿元和 456.92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7025.8 万元、20.11 亿元和 75.71 亿元。
其中,“饲料销售”在正大投资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 90.55% 和 88.90%,营收规模甚至超过了同期的牧原股份。
正大集团近年以来大动作不断。2020 年 3 月,正大集团宣布以创纪录的 106 亿美元收购英国乐购旗下的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超市业务。
2000 间泰国门店,一度吸引了泰国最有权势的三大家族(谢氏家族、郑氏家族和苏旭明家族)加入竞标。
最终,谢氏家族以超高的溢价率赢得竞标。(资产估值约 70 亿美元)
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谢国民说:“出价多少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这个本来就是你的孩子,只是被人领养大了。如果他表现足够好是个好孩子,我没有理由不把他接回家。”
乐购在泰国的超市业务,就是谢国民口中的“孩子”。1998 年,受金融危机冲击,谢国民忍痛割爱,将正大在泰国的超市业务以 1.8 亿美元卖给了乐购。
2013 年,正大以 6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泰国零售巨头万客隆,创下泰国史上最大的境内并购案。而并购标的,同样是正大在那场危机中送出的“孩子”。
上世纪 90 年代,“亚洲四小虎”之一的泰国发展迅猛,1996 年,泰国人均 GDP 为 3054 美元。
繁荣的背后,是不断被吹大的泡沫。1997 年,泰国外债高达 900 亿美元,大约是外汇储备的 2 倍,泰铢汇率已经到达崩溃的边缘。
看准机会的索罗斯给了临门一脚。金融危机正式爆发。
挤兑和不良贷款,压垮了 56 家银行。银行倒闭,导致很多企业资金周转失灵。更惨的是,以美元结算的债务激增。
正大集团也因此遭遇前所未有的经营危机:旗下上市公司股价纷纷暴跌,美元债务激增,仅亚洲电讯一家子公司就因为泰铢贬值亏了 6 亿美元。
很快,10 多亿美元债务告急,上门讨债的银行,冻结了正大的资产。
谢国民说,这是他“一生中碰到的最大的困难”。
押注中国市场
危急关头,谢国民的第一步棋是断臂求生。
“一条大船要经过大风浪,就必须减轻负重。”除了食品业根基不动,他抛售了泰国境内莲花超市等大批资产,关闭了亚太石化等长期亏损企业,并紧急裁员。
谢国民还亲自抓成本,削减高级职员薪资,在企业内部推行量化管理。
期间,正大将办公室的租金、电费、通讯费、员工工资等各项支出都列得清清楚楚,让每个员工都了解费用成本,并定下自己的业绩目标。
“一个月下来,我们都能明白看到,哪个员工是在为公司挣钱,还是在烧公司的银子。”
正大的老本行 ——食品生意,则成为稳定军心的关键。
危机中,竞争对手纷纷倒下,正大的市场份额反而提高,利润率也从 5% 提升到 15%。
谢国民更关键的一步棋,在于押注未来。就是中国市场。
1997 年,在卖掉泰国莲花超市的同时,正大在中国的第一家易初莲花超市在上海开张。莲花超市正式转战中国市场。
当时,正大在中国最大的投资项目 —— 上海正大广场资金链告急。谢国民也没有放弃,而是大费周折为它找钱续命。
1999 年,正大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从中国内地银行获得 5000 万美元贷款,又通过整合中国市场、裁撤部分业务调集了 2 亿美元,总算补上窟窿。
2002 年,正大广场顺利开张。
“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停,停就是灭亡,我们还要大发展,我们要保住有竞争力的行业,保住我们的机会和空间。”谢国民后来回忆说。
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企之一,正大清楚中国机遇正拔地而起。
1979 年,中国颁布第一个利用外资法律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正大创始人、84 岁的谢易初叮嘱几个儿子,“虽然国内现在还很穷,条件也不好,但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回去做点儿事,把养猪、养鸡办起来。”
那一年,正大带着 1500 万美元来到中国,接连拿下深圳、珠海、汕头三张“ 0001 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
这片土地也给了它足够的回馈。短短 20 年,正大的养殖业投资以惊人的速度拓展到全国。到 1998 年,正大饲料在中国市占率达到 10%,一年生产肉鸡 30 万吨。
除了饲料业和养殖业,正大不断拓展在中国的投资领域,截至 1998 年年底,在中国所属企业总资产高达 42 亿美元(当时约合 350 亿人民币)。
演唱者翁倩玉的父亲翁炳荣
亚洲经济危机后,正大更坚定了投资中国的决心。
至今,它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有 400 多家,员工 8 万多人,总投资超 1200 亿元,年销售额近 1200 亿元,是在华投资规模最大、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金额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
日不落帝国
在很多人印象中,正大就是个养猪、养鸡、卖饲料的。
事实上,正大不仅是世界三大农牧巨头之一,还拥有庞大的业务版图。比如,拥有 7-11 多国经营权,独立经营卜蜂莲花、万客隆,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零售商之一。
在泰国,遍布城市的 11000 多间 7-11 门店全都是正大发展壮大起来的。7-11 同时也是正大拓展商业版图的重要根基。
一旦某种商品在 7-11 卖得特别火爆,它就直接把供应商收购了,或者建立自有品牌。比如,它发现咖啡卖得好,就做了一个 ALL COFFEE。
靠着 7-11 这张网,从烘培、便当到物流,甚至零售大数据、金融支付 …… 正大业务全面开花。而且,不少子公司都成了行业龙头。
比如,7-11 的维修处,后来成了泰国最大的零售设备公司 Retail Link;7-11 的配送中心,后来成了泰国最大的物流配送公司。
在国际上,正大的统治力也毫不逊色。在日本,正大被称为“改变日本餐桌的企业”,其出口的鸡肉和养殖虾,直接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
正大的影响力也不限于餐桌上。2000 年,正大创立的中国生物制药,如今已经是中国十大药企之一,市值超过 1600 亿港币。
此外,正大制药集团还先后控股、参股正大天晴、北京泰德等 20 多家中国药企,成为中国的肝药龙头。其研发的天晴甘美是中国抗炎保肝第一品牌,市占率高达 46%;对抗乙肝病毒的恩替卡韦,一年销售额超过 30 亿元,市占率超过 60%。
中国最赚钱的企业之一中国平安背后,同样有正大的身影。
2012 年,正大斥资 757 亿港元从汇丰手中接盘中国平安,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过去 4 年,正大仅从中国平安获得的分红超过 100 亿元,持有股票市值将近 1500 亿元。
2015 年,正大又联手日本伊藤忠商社拿下中国全牌照金融集团 —— 中信集团 20% 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恢复元气后,正大用 20 年时间重建起一个更为恢宏的日不落商业帝国:涉足农牧、食品、零售、电信、金融、地产、制药等十多个行业,业务遍及全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超过 30 万人,一年销售额超过 600 亿美元。
2019 年,正大集团谢氏兄弟以 295 亿美元身家蝉联泰国首富。
扫描上方二维码
加 Miya 微信
回复“读者”加入 21 商评读者群
回复“开白”转载 21 商评原创文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