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然而正处于人生观形成期的他们,却面临着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护航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法院探索在家事审判中引入心理疏导干预机制,助力家事纠纷案件中的少年儿童克服心理问题,抚平情感创伤,撑起一片健康成长晴空。近日,在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坪山法院民事审判庭提供个性定制的 " 心理诊疗 ",帮助 11 岁的孩子走出心理 " 退行 ",重塑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
离婚纷争 小当事人产生心理 " 退行 "
2009 年 2 月,原告叶某、被告廖某登记结婚,次年生育一子小叶。由于原、被告是经他人介绍认识且闪婚,彼此缺乏深入了解,致使婚后性格不合、矛盾不断,在工作生活、孩子教育等方面产生无法妥协的分歧,陷入长期争吵与分居状态。2018 年,原告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判决不准离婚。2020 年 9 月,原告再次提起离婚诉讼,请求抚养婚生子小叶。
本案涉及未成年人抚养权问题,小叶已满十周岁,按照法律规定,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法院需征求小叶的意见。但原、被告均表示小叶学习成绩很差,或许有心智问题。为使判决结果更符合未成年人的实质利益,坪山法院启动心理疏导机制,指派心理咨询师帮助小叶厘清思路,表达自身真实想法。
心理疏导过程中,小叶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意愿和感受,想要愿意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心理咨询师把所见所感分别与原、被告充分沟通,原告虽不情愿,但相信心理咨询师的判断,尊重小叶的选择。随着交流的深入,心理咨询师发现小叶的心理发展严重迟于生理发育,11 岁的年龄,心理状态在 6 岁左右,出现心理上的 " 退行 ",体现在生活中,他一方面学习主观能动性低,学习成绩比较差;另一方面情商又非常高,能够敏锐察觉妈妈的情感变化,并加以抚慰。
个性定制 心理诊疗重回 " 正轨 "
对于小叶的心理 " 退行 ",心理咨询师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在母子两人的心理层面,负面情绪成了困住彼此的牢笼。由于家庭关系不健康,夫妻长期分居,父亲角色缺失,母子关系已经出现严重的 " 共生 " 问题。妈妈对小叶的状态过度焦虑,小叶的症状随着妈妈的焦虑程度而起伏。
要给小叶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单靠一纸裁判文书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进一步的心理诊疗才能解开各自心结。心理咨询师从专业角度分析评估母子二人的心理状态,根据分析结果为其制定长期心理干预方案,建议被告注重培养小叶独立自主意识,帮助疏泄情绪、调整认知误区、进行亲子互动指导等,以期走出心理阴影,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一段时间后,被告在回访中反馈,小叶心理问题明显向好,生活、学习状态改善了许多,脸上的也笑容更多了。
搭建心桥 既解法结更解 " 心结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稳定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基石。当前,家事案件中家庭关系、感情纠葛日趋复杂,案件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如何妥善修复家庭关系,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对传统家事审判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近年来,坪山法院不断完善家事审判工作理念,积极创新家事纠纷解决方式和家事案件审理机制,针对婚姻家庭纠纷所具有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引入社会心理机构,建立法律、心理 " 双干预 " 制度,构建 " 法官 + 心理咨询师 + 密切联系人 " 工作机制,将心理干预融入家事纠纷调解,最大程度降低诉讼案件对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
坪山法院指定法官专司家事案件审理,办案过程中注重专业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从 " 硬 " 裁判到 " 软 " 疏导、" 柔 " 调解,将审判 " 温情 " 和程序 " 刚性 " 相结合。聘任的心理咨询师参加家事纠纷案件的家事调查、家事调解等审判辅助工作,并通过沙盘游戏、单面镜等专业的心理咨询工具,有针对性地对行为反常、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及其未成年子女进行面谈咨询和心理疏导,引导当事人消除对抗负面情绪,改善相处模式,理智看待问题,助力亲情修复、爱情重塑等,助推家事纠纷实质化解。
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通讯员 刘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