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一直以来,戒毒康复人员作为特殊群体,是一个特别敏感且不愿被提及的身份,人们都避而远之。怎样才能让禁毒帮扶工作真正对吸戒毒人员有所帮助?如何让他们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触动他们重新审视个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这是白云区京溪街道禁毒办全体工作人员每天都在思虑的问题。本着 " 应帮尽帮 " 的原则,京溪街禁毒办不放弃任何一名吸毒人员,用心沟通、用情帮教,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破碎的家庭。
阿雨(化名,下同)就是在帮扶的助力下,重新开启了积极的人生,为此,她本已心灰意冷的父亲还向京溪街禁毒办和社工机构赠送了题为 " 尽职尽责为民解忧 " 的锦旗。
毒品,让她一步步走向深渊
阿雨出生于 1973 年,是听力二级残疾人员,自幼因母亲病故,父亲无暇陪伴,整日无所事事,长期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接触,渐渐沾染上毒品,并于 1990 年因吸毒首次被查获处理。此后的 30 年,阿雨又因复吸反反复复进出强戒所,令其父亲及一直对她关爱有加的几个姨妈都感到无比痛心失望。家人们一次又一次希望阿雨能回头是岸,但都无济于事,直到最后姨妈与兄弟姐妹们再无人愿意与她来往。
2020 年 5 月下旬,在阿雨即将出所前,京溪街道禁毒办工作人员早已按照出所提前介入机制,召开几次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帮扶方案。据禁毒社工回忆,初次接触阿雨时,刚刚出所的她带着轻佻无礼的态度,总是用各种借口瞒着父亲离开竹料的家到广州城区,今天找阿花,明天找阿兰,与之前的毒友来往甚密。阿雨的不稳定让禁毒办工作人员感到无奈和心痛。每当工作人员为阿雨提供帮扶时,她都有抗拒、自卑、抑郁、偏执等表现,不信任别人,不愿与人交流,给帮扶服务工作带来很大阻碍,也严重影响了阿雨社区康复的进行。
" 摆渡人 ",让她重获新生
京溪街禁毒社工和专职并没有因此放弃,仍在不断接触和开导阿雨,通过日常的接触走访和电话沟通,耐心了解其日常情绪,关心其生活状况。通过用心的交流沟通,搭建起初步的信任感后,工作人员以 " 帮助吸毒人员建立良好心态 " 为突破口,秉承着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的理念,鼓励她积极参加烘焙职业培训,帮助她尽快掌握社会就业技能。后来,京溪阳光之家又为她开展以 " 阳光生活,因你而精彩 " 为主题的小型关爱活动,阿雨感受到大家的温暖关怀,态度逐渐有了转变。家里的父亲和亲友们也从中再次看到了希望,重新接纳了她,阿雨的人生慢慢步上了正轨。
阿雨的积极转变既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京溪街禁毒办规范科学的管控与齐心协力人性化的帮扶。由于自身是听力残疾人员,受自卑心理影响,阿雨没有正向的朋友圈,一直都是跟之前的毒友来往,也没有经济来源和就业技能。禁毒社工掌握了阿雨的实际困境后,主动联系京溪街相关职能部门给予她帮扶救助,并陪伴阿雨到相关部门提交申请。在社工的积极帮助下,阿雨于 2020 年 9 月成功申请低保,并在同年 11 月申请到公租房补贴,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在 2020 年末,阿雨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越秀区找到了一份搞清洁卫生的工作。有了固定工作后,阿雨不再是以前那个向父亲伸手要钱的 " 问题女孩 ",而成为了一个现在每个月领到工资后主动给父亲 1000 元的孝心女孩。对
此,她的父亲及兄弟姐妹都赞不绝口。大家一起见证了她从无所事事到勤勤恳恳;从以前的家庭 " 众叛亲离 " 到现在亲戚朋友纷纷夸赞;从寡言不自信到阳光开朗。对每一位脱毒者而言,禁毒社工、专职和身边人都是 " 摆渡人 ",他们用心的付出让一个个吸毒人员走向新生。
用心付出,收获肯定,继续前行
2021 年 5 月 7 日上午,阿雨的父亲冯叔来到京溪街禁毒办, 将两面印有 " 尽职尽责为民解忧 " 的锦旗送到街禁毒办专职及晨朗禁毒社工手中。锦旗上这短短两句话,既是对京溪街禁毒办工作的最大肯定,也饱含着对禁毒工作人员辛苦付出的赞扬与鼓励。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阿雨反复进强戒所。但是去年从强戒所出来到现在的一年,我们家人一致认为是她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冯叔一再激动的抱拳向禁毒办专职及社工说着,脸上洋溢着笑容,眼中饱含着泪水。在与冯叔交谈过程中,这一句话也让禁毒办工作人员深受感动。
文图 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通讯员卢一帆 符文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