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30 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陕甘边革命斗争中,以 " 南梁堡 " 为中心,走遍南梁地区的山山川川、沟沟峁峁,一边搞群众宣传工作,一边发展农民党员,建立农村党支部,成立农民联合会,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革命委员会,为建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南梁出色的革命宣传工作,离不开一位名震陕甘的说书匠——朱志清(又名朱子清)。
朱志清祖籍陕北榆林朱家寨村,相传,由于朱志清母亲怀孕时间过长,在朱志清出生时,父母担心生出个怪胎,就用筛子接着,想着如果是怪胎就扔掉。所幸,朱志清生得 " 面圆耳大,唇阔口方 ",但依旧得了个 " 朱筛筛 " 的小名。
(南梁革命纪念馆陈列的朱志清(又名朱子清)用过的三弦。陇东报记者 马骁 摄)
朱志清 18 岁那年,身高一米九有余,且力大无穷。他一边为地主放羊谋生,一边跟随本村一位周姓老汉学武功,闲暇之余,最爱听书匠说书。
1928 年至 1933 年,西北地区大旱,民不聊生,陕北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和瘟疫。灾害波及朱家寨,已成家的朱志清万不得已下,举家逃难至南梁王岭子村落户。在南梁,身怀绝技且好行侠仗义的朱志清加入了 " 哥老会 ",并很快成长为南梁 " 哥老会 " 的核心成员。
1929 年前后,刘志丹多次来到南梁一带,宣传革命真理,播撒革命火种,积极团结改造当地民团武装。在南梁 " 哥老会 " 大哥郑德明的带领下,朱志清和 200 余名 " 哥老会 " 成员,在刘志丹的影响劝说下,开展革命活动。
此时,已经是名震陕甘的说书匠的朱志清,每天带着自制的 " 加长版 " 三弦,奔走在南梁各个川道,走村串户,说书糊口。加入南梁游击队后,朱志清继续以 " 说书匠 " 的身份做掩护,明面上说历代农民起义的故事,暗地里传播刘志丹闹红的道理。他将刘志丹编写的 " 连年大旱,天逼民反,苛捐杂税,官逼民反,若要不反,离死不远,大家起来,实行共产 " 巧妙地传遍了南梁地区,扩大了共产党在南梁的影响和声望。
朱志清虽然没上过学,却通过自学不仅能识文断字,还写得一手好字,并且自制了标枪、铁链、流星锤,每日苦练功夫。艺高人胆大的朱志清甚至敢到白区去,以说书为名义,宣传共产党的政策。
1934 年 11 月 7 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年近半百的朱志清担任赤卫军总指挥。他与副总指挥兼参谋长梅生贵、副总指挥郑德明等带领赤卫军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并且注重加强赤卫军思想教育,帮助群众播种、收割庄稼,受到劳苦大众的大力拥护,老百姓送子、送夫参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根据地赤卫军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到 1935 年初兵力达到 5000 余人。
在南梁及其周边农村轰轰烈烈开展的土改运动中,朱志清创造性地将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方面的政策和法令编成民谣唱词,到处传播。仅用了半年时间,南梁的土改工作就基本完成。农民拥有了自己新分配到的土地,个个眉开眼笑,田间耕作、种粮的积极性随之高涨,百姓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
大河水涨小河满。此时,朱志清的 5 个儿子和 5 个女儿都已成家,朱志清家可谓人丁兴旺。他给 5 个儿子取名金、玉、明、祥、贵,尤其是二儿子朱生玉得到了朱志清的真传,生得孔武有力、仪表堂堂。1946 年,根据地征兵,朱生玉应召入伍,先后多次参加过陕甘地区大小战役,1947 年 5 月在将台战斗中壮烈牺牲。
遗憾的是,朱志清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就因病去世了。1948 年夏季的一天,朱志清在赶往自家麦田收麦时,突发疾病昏迷,家人发现时已去世,享年 62 岁。
编辑丨李雪岚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陇东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