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读书 2021-06-05
生活 | 北大“最丑”数学老师爆红网络,评论区留下了1000句嘲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前两天,网上流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采访视频。 

记者在北大校园内随机采访了一个匆匆赶路的男生。

这名男生左手提着一瓶水房里打来的水,右手拎着一袋馒头。

穿黑衣,背书包,头发凌乱。看上去挺是不修边幅。 

这名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的记者朋友,对这位小哥一通追问后,收集到了如下的关键信息:

北大 2010 级的本科生,2014 级的研究生,现在在北大当老师。

喜欢数学,通过数学竞赛保送北大,曾是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山东省第一名,拿过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

最后,记者恳请小哥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送上祝福。  小哥说了句:  " 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我也不会说别的。"

视频发到网上后,有网友在评论区里酸:  " 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上不了北大了。我太帅了,口齿清晰,这都是阻碍我好好学习的绊脚石。"

言下之意,视频里的小哥其貌不扬,口齿不清,比不上屏幕前光鲜亮丽的他。 

但随着更多人看到视频后,这位小哥的真实面目一点点被揭开了。 

他叫韦东奕。 

传说北大校园里有四大 " 疯人院 ",也就是四个集结了各学科天才、怪才的院系。 

他是头号 " 疯人院 " ——数学院的 " 头号疯子 "、" 首席扫地僧 "。 

他被网友尊称为:" 韦神 "、" 疯人院院长 "。 

看完他的履历后,一位网友的评论,道出万千网友的心声:  " 韦神的存在让我明白,我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就是来充数的。"  

这个韦东奕到底是何许人也?他又有多大的神通?

北大校园里流传着两个真人真事的段子。 

第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有一堂给大一新生上的数学课,数学老师带着助教来教室,由助教给学生们讲课。 

助教讲课过程中,台下由鸦雀无声,变成了交头接耳,最后干脆改成七嘴八舌的自习课了。 

后来老师问在座的学生们:" 大家应该都听懂了吧?"  

学生们哗然:" 不懂!老师您再给我们讲一遍吧!"  

老师微微一笑说:

" 不行,助教讲得太深奥了,我也没听懂…… "  

第二个段子说的是: 

另一个学期,还是这位助教,被另一位老师带着进了课堂。 

老师对同学们说:  " 我是你们这一学期的数学老师,我旁边的是你们的助教。 

如果你们有不会的问题,可以来问我。 

如果我不会,你们可以问助教。 

如果助教也不会,那应该是题目出错了。"  

一来二去,北大校园里," 扫地僧助教 " 的威名被广为人知了。 

经常有数学系的学生,拿着一道群策群力都解不出的难题,跑去找助教。 

助教往往是接过题,用眼瞄一遍,再心算一遍,直接扔下一个正确答案   ——连草稿纸都不用。

接着他再给呆若木鸡的同学们一步步讲解做题步骤。 

这位被任课老师奉为奇才、被燕园学子捧为大神的助教,就是前文的主人公——韦东奕。

相貌平平韦东奕,15 岁时因为其数学天赋,被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招免试入学。 

自此,这个少年天才,便开始了他狂飙突进的征程。

2008 年 7 月,第 49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召开。 

在国内集训中杀出重围的韦东奕,跟随国家队一起走上了国际奥数的赛场。 

这是一片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战场上他们面对的,是 500 多名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顶尖的数学人才。 

这是韦东奕第一次踏出国门、为国出征。  但这小子一出手,就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持续两天的比赛,每天三道大题。 

韦东奕以六道大题全部满分的成绩笑到了最后。 

最让人惊叹的是,最难的一道压轴的平面几何题,他居然是用纯代数的方法解答出来的。 

那年的奥数竞赛,500 多名参赛选手,只有 3 个满分。 

韦东奕是其中之一。 

拿下了国际奥数竞赛满分金牌的他,在那个由公式和图形构成的数学世界里,一战成名。  那年他高一,16 岁。

左:韦东奕  

而以上,还只是故事的开始。 

紧接着,第二年。 

读高二的韦东奕再次跟随国家队出征第 50 届国际奥数竞赛。 

作为国家奥数集训队历史上唯一一个满分选手,他又刷新了一项国内记录: 

连续两届拿下国际奥数竞赛的满分金牌。 

连续两届,满分。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搜集了很多关于韦东奕的资料。 

翻阅这些资料的过程,就仿佛是一个被开水烫了嘴的过程——全程只能 " 卧槽卧槽卧槽 "。

再看看他上了大学之后的战绩。

2012 年,就读于北大数学系的大二学生韦东奕,拿下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的: 

代数与数论金奖;

应用与计算数学金奖;

概率统计铜奖个人全能银奖。

这是全中国最顶尖、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数学竞赛。 

从这一年开始,韦神在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上,开始了各类奖项大满贯式的狂揽。

2013 年,他拿下了丘赛的: 

丘成桐奖 金奖;

华罗庚奖 金奖;

陈省身奖 金奖;

周炜良奖 银奖;

林家翘奖 金奖;

许宝騄奖 金奖。

简而言之:

韦东奕,用数不清的奖项,证明了自己是当今中国数学竞赛史上前无古人的 No.1。 

他还带队,跟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顶尖学子们进行 PK,凭一己之力碾压对手,震惊燕园。

数学界前辈们称他是 " 几十年难得一遇的数学天才 "; 

崇拜他的学子直接用 " 陈景润先生的接班人 " 来为他封神。

2014 年本科毕业,他用 3 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北大数学系硕博连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如今,他成了燕园里最低调、却也最传奇的 " 扫地僧 "。  

14 岁因为数学天赋而被山师附中奥数训练队录取;

15 岁被山师附中破格免试录取;

16 岁参加国际奥数竞赛,一举夺魁;

17 岁蝉联国际奥赛金奖;

18 岁保送进北大;

26 岁博士毕业,成为北大助教,荣誉满身。 

韦东奕的这份履历,任谁看来,都是只有天才,才配拥有的荣誉榜。 

但细看他的成长经历便不难发现,天才的诞生,也需要后天的许多努力。

韦东奕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父母都是大学老师,父亲韦忠礼既是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的副院长,同时也是 "985 名校 " 山东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书香门第的家庭,给了这位横空出世的天才,最好的奋力托举。

由于父亲在大学里任教数学,韦家的书柜里,摆满了和数学有关的书。

7 岁那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韦东奕,摸到了书柜里的《华罗庚数学课堂》。

多年以后,回忆起当年与数学的初次 " 触电 " 时,韦东奕坦言:  " 那本书倒是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记录了一些很难的数学题。"  

但正是因为解出了书中的一道数学题,才让 7 岁的韦神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打那时候起,家里的数学藏书,成了韦东奕的快乐源泉。 

而父亲看他对数学感兴趣,也常常在闲暇之余,对儿子抛出一句:  " 咱俩解两道数学题玩玩?"   一起在数学海洋里遨游,成了父子二人的共同消遣。 

很多人都喜欢把天才的成就,归因于老天爷赏饭吃。  殊不知光环的背后,皆是由汗水在浇筑神坛。 

韦东奕走红后,知乎热帖下面,好多个他的同学在讲述他的奇闻异事。 

大一军训,休息期间,同学们聚在一起插科打诨,韦东奕却拿着收音机,在一旁静静地听录音; 

其他同学劳逸结合,而韦东奕可以 " 一天 12 个小时沉迷于数学研究 ",还乐此不疲;  宿舍楼里其他同学串门,往往都是互相聊天、分享零食。

而韦神串门,往往是要扫荡一遍同窗们的藏书,看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可以借来读。

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我们,见证过太多走红之后又跌下神坛的例子。  但韦东奕是个例外。 

在同学们的记忆里,他就是一个执著、刻苦、和善、谦逊,乐于助人却不修边幅,融于集体却自成一派的老好人。 

看到这样的韦东奕,我们不得不承认: 有些人的荣誉,就是实至名归。  有些人的成就,就是水到渠成。  

关于韦神的传说,还有一个流传极广的说法。  曾经,名震全球数学界的韦神,引起了美国各高校的注意。  哈佛和麻省理工,都曾先后向他递过橄榄枝。 

哈佛更是打破了招留学生的百年校规,愿意对韦神采取免试英语的放宽政策,直接招韦神入学。 

国外高校的求贤若渴,并没有让韦神动摇。 

他依然选择了留在中国继续进修,博士毕业后留在了北大任教,继续在数学领域里,不断精进和拓展那片属于他的天地。

由于韦东奕接受的采访少之又少,我们很难考证他不出国是出于何种考虑。 

但留在国内的韦东奕,实打实地在数学领域,为中国数学界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建树。 

迄今为止,他发表过 25 篇论文,且多数都发表在国际一流的期刊。 

数学界经典的 " 二维不可压缩欧拉方程的线性阻尼 " 问题,也在韦神的研究下取得了重大进展。 

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顶级数学期刊承认并发表,他也由此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自打他扎入数学的海洋以来,从来不按科班的套路出牌的他,喜欢自创解题方法。

而他自创的解题方法,又往往比标准答案更为简洁有效,因此国内高校的数学圈子,又流行起了学习 " 韦方法 " 的学风。 

生活中的他,也是单纯有趣。 

因为觉得杀生是不对的,所以他几乎不吃肉。 

因为觉得纯净水的制作过程污染环境,所以他常年用一个老旧的 1.5L 的矿泉水瓶子,去北大致理教接水  

——正是采访视频中我们看到的那个瓶子。 

因为觉得空调浪费电,所以他把宿舍的空调遥控器束之高阁,追求 " 心静自然凉 "。 

又因为嫌开灯也浪费电,所以晚上回宿舍后,他会早早熄灯躺在床上,在黑暗中探索数学的微光。 

他会耐心地解答同学向他提出的问题。 

对于大家的崇拜,他总是羞赧又谦逊地表示:"我也有很多薄弱的地方,你们也都很厉害啦!  "

他不讲吃穿也不修边幅,却也能与同学们打成一片。 

但当同学们拉他一起打 " 狼人杀 " 的游戏时,他又因为不会撒谎,而被大家善意打趣。

关于韦东奕,似乎了解得越多,越能看到他身上的平凡。 

但即使是这些平凡之处,都不禁让人觉得,也闪烁着赤子之心的光芒。  今天,网上对韦东奕的评价有很多很多。

但最让我动容的,是一名知乎网友写下的: 

这似乎,就是上天赐给中国的一颗明珠。 

我们的国运,就是靠这群赤诚又执著的天才,给撑起来的。

今年,我们目送了一位又一位国之重器的离去。 

我们不断地歌颂老一代科研工作者们,为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故事。  擦干眼泪后,我们又庆幸,这群披荆斩棘的人,为共和国以及他们的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与精神。 

更为庆幸的是," 韦东奕们 " 的存在,恰好证明了: 

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的精神,是有后人在继承的。 

平日里他们默默无闻,穿梭在宿舍与实验室之间,在科研领域的战场里开疆拓土,一点一点地厚实着中国的各领域技术水平。 

假以时日,谁又能说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不能成为老一辈们的继承人呢?  走红的韦东奕,让我们无比地崇拜与动容。 

我本以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因为流行文化的浸染而变得浮躁。  但俗世的浮躁之中,还是会有年轻人愿以尘埃之姿,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我们这个时代,有明星。  他们并不存在于舞台上、屏幕里。

他们生活在实验室与宿舍楼之间的两点一线。 

他们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他们才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人。 

相关标签

北京大学 北大 数学竞赛 本科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