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6-08
健康 | 淋巴瘤发病率不断攀升,亟需以规范诊疗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淋巴瘤作为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不断攀升。虽然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创新药的推出,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然而,由于淋巴瘤自身的复杂性和难治性,导致 " 规范治疗 " 以及 " 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仍是淋巴瘤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近日,在西安杨森第八届血液高峰论坛期间,北大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肿瘤内科主任朱军教授就淋巴瘤诊疗现状表示,需要进一步强调在 " 规范诊疗 " 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治疗,不断提高创新药可及性,以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 近十多年来,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和发病总数的上升幅度快于其他肿瘤。" 朱军教授介绍,从临床诊治来讲,淋巴瘤因分型众多导致的疾病复杂性,让临床诊治面临着较大阻碍。" 如其中的惰性淋巴瘤,虽然相对发展缓慢、自然病程长,患者相对可以有较长的生存期,但因其症状隐匿不典型,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和中晚期的状态,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诊断后生存期往往较短。" 对此,他特别强调当下亟需通过科普提升公众对淋巴瘤的疾病认知,通过定期的体检早期发现疾病信号,从而实现早发现早诊疗。

规范治疗是淋巴瘤的基础治疗原则,同时个体化治疗也是热点话题。朱军教授特别强调,惰性淋巴瘤由于起病隐匿,中国患者诊断时多数已经是晚期,局部手术治疗已经没有意义,所以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多采取用药治疗或内科治疗的方式,以慢性疾病的模式管理惰性淋巴瘤可以为患者带来更高的生存质量。

朱军教授介绍,不少患者对化疗存在一定的误解。" 肠胃反应、白细胞下降、掉头发都是化疗存在的毒副反应,也是患者抗拒化疗的主要原因。" 但实际患者之间个体性差异较大,对于部分患者,传统的化疗方式仍有可能是合适的治疗方式。因此,需要 " 规范治疗 "、合理用药,避免过度治疗,从而降低毒副反应,在保护患者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疗效。

而随着近年来医学的飞速发展,创新药物不断涌现," 无化疗 " 成为淋巴瘤诊疗领域的一大发展方向。例如以 BTK 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加快了淋巴瘤治疗模式转变:一方面,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或者与化疗前后搭配应用,在减少化疗对患者产生的毒副反应的同时实现了疗效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靶向药物的单药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年纪过大、基础病较多、以及化疗疗效不好等一些不适合化疗的患者,无化疗治疗方案为他们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新的治疗机会。

" 尽管目前还不能轻易说‘无化疗’,但目前可以有条件地谈论‘无化疗’了,这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朱军教授表示。

今年 3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 2020 年 ) 》仅在肿瘤领域,就有超过 50 种抗肿瘤药被纳入医保。此次,BTK 抑制剂伊布替尼作为淋巴瘤靶向治疗药物在医保报销目录中新增了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适应症。" 这是一种产生于 B 型淋巴细胞的淋巴瘤,过去治疗办法比较少,随着认识的深入,也逐渐发现了新的治疗方法,其中 BTK 抑制剂就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式。" 朱军教授表示,BTK 抑制剂方便口服、毒副作用小、疗效比较明显,对于疾病的控制和维持有效的时间比较长,且能克服化疗带来的耐药性、毒副作用,此次被纳入医保也证明了它针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双重优势。

在医学水平不断进步和医保覆盖不断扩大的双重加持下,提升淋巴瘤整体诊疗水平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朱军教授看来,除了多学科联动外,还需要进一步促进行业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对诊疗规范的认识以及执行的能力。此次西安杨森血液高峰论坛就是国际化、专业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期待社会多方共同推动血液肿瘤的诊疗,提升公众认知,促进学术交流,助推淋巴瘤认知与诊疗水平发展。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相关标签

淋巴瘤 朱军 医学 医疗保险 生育保险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