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合称 " 李杜 ",唐诗的两座高峰,辉耀千古的双子星。
自 " 李杜 " 被相提并论,关于他们两人的高低胜负,就成了讨论不尽的话题。
当然,有情有义的做法是,不要比来比去,共同芬芳才是正解。可惜,情义并不构成这个世界的全部,高和低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比或不比,它都在那里。
那么,李白和杜甫,到底谁更厉害一些?
△李白与杜甫
读诗,作为一种个人化的审美活动,人人都有发言权,都有自己的 " 客观 "。有人更喜欢李白,有人更喜欢杜甫,或者觉得两人平分秋色,都很正常。
今天要讨论的是,从古至今,那些懂诗的人,那些一流的诗人和学者们,在他们眼里,李白和杜甫究竟谁更厉害些?
壹
先从李白和杜甫看起。
李白占了先机。他比杜甫年长 11 岁。当李白名满天下时,杜甫还只是诗坛上的一个无名小卒。
杜甫视李白为偶像。据学界的传统观点,杜甫一辈子就与偶像相聚过两次,但一往情深的他,却为偶像写了许多首诗。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会发现,对李白最真诚最热情最慷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赞美,几乎全部来自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是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的开头两句。李白排行 " 十二 ",所以人称 " 李十二白 "。" 狂客 ",指的是 " 四明狂客 " 贺知章。贺知章是文坛前辈,在朝廷也地位颇高,他十分赏识李白,呼李白为 " 谪仙人 "。
杜甫起句借贺知章之语来夸赞李白的风度气质,然后用一句极其夸张奇特的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来夸赞李白的诗才。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李白于天宝三载(744)被诏许还乡,驱出朝廷,随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来往密切。天宝四载(745)秋天,杜甫来重游鲁郡,而此时的李白也寄住在鲁郡,两人重逢,并相约同访鲁郡城北的范十居士。
杜甫写《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诗记录两人这段时间的亲密交往,他们夜间盖同一条被子,白天手拉着手四处游玩,远离世俗纷争,尽情享受友情和自然风光带来的快乐。
在鲁郡流连一段时间后,杜甫和李白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南下江东。临别时,李白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回应杜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题目中的 " 二 ",是杜甫的排行。李白回味两人连日来的同游,鲁郡的亭台楼阁、名胜古迹都游遍了。李白期待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但是他又知道,重逢可遇不可求,因此爽快地喝掉杯中酒,各自奔东西。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杜甫《饮中八仙》描写李白的诗句,写于杜甫初到长安时。除了李白,诗中还写了当时号称 " 酒中八仙人 " 的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七人,构成一幅生动的群仙饮酒图。杜甫勾勒的李白形象,也正是后来所有中国人熟悉的李白的形象。
也有学者认为,杜甫和李白在鲁郡分手之后,于天宝十二载(753 年)夏秋之际又有一次重逢。这是他们的第三次重逢,地点就在长安的饭颗山。这一次,李白写了一首《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
总为从前作诗苦。
正是中午,太阳当空照,瘦削的杜甫,头戴斗笠出现在了李白眼前。李白打趣他:你怎么这么瘦?想来是写诗写得太辛苦。
面对李白的打趣,杜甫却乐不起来。李白此来,是想通过某种渠道,让玄宗皇帝了解安禄山的反状。而在杜甫看来,安禄山此时正是皇帝的红人,李白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于是,他写下《赠李白》,委婉规劝:
秋来相顾尚飘蓬 ,
未就丹砂愧截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
飞扬跋扈为谁雄。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天末怀李白》写于杜甫流亡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此时的李白,因犯事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虽然彼此距离遥远,但杜甫始终惦记着自己的这位偶像兼朋友。
他无声地问: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我的书信不知你何时能收到?你之所以被人陷害,就是因为你的文章太漂亮,那些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诗歌结尾,杜甫用屈原来比喻李白,为李白鸣不平。
在秦州,杜甫为李白写了不止一首诗。这首《梦李白二首 · 其二》也写于秦州。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诗中的 "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被后世无数次引用,深入人心。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见》写于杜甫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可能得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道出了李白在当时的艰难处境——他因为政治站队错误,差点丢了性命。当别人落井下石,刻意和李白划清距离时,杜甫仍旧以深情待他。
杜甫为李白写的诗,字里行间都是仰慕与爱惜。李白很少给杜甫写诗,即使写,也绝对不夸杜甫的诗才。他对杜甫最深情的表白,是在天宝四载(745)秋,两人第二次分别后,他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结尾来一句:"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仅此而已。
贰
回到我们的问题:李白和杜甫,到底谁更厉害一些?
面对这个问题,杜夫子可能一脸懵。因为他绝对不敢相信,自己后来能和天才李白相提并论。杜甫生前默默无闻,临终之前还在感叹:" 百年歌自苦,不见有知音。"
的确,李白占了先机。但漫长的时间,会给出更为丰富的答案。
△白居易与元稹
杜甫去世之后,到了中唐,李白和杜甫都受到了重视。元稹和白居易,甚至认为杜甫的诗歌成就高于李白。元稹对李杜二人做比较:
" 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
他认为,杜甫是集前代优秀文化大成的人。而李白,虽然他那些写景状物的诗和乐府诗,可以媲美杜甫,但杜甫的长诗在铺陈、声律等方面的造诣,却是李白所不及的。
众所周知,元稹是个渣男,但在诗歌艺术上,他有自己的标准,这标准也有一定的道理。
韩愈主张李杜并重,他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他认为把李杜二人比来比去,这种做法非常肤浅无聊,不自量力。
到了晚唐,李杜并尊已达成共识,杜牧、李商隐、皮日休等大都主张李杜并重。
到了宋代,杜甫的地位上升了。在宋人眼里。诗歌成就的高低,不仅仅与诗人的才华有关,还与诗人的品格操守有关。宋代的许多文人从忠君爱国、有益教化的角度出发来讨论李杜的诗歌,认为杜甫的成就在李白之上。杨万里推杜甫为 " 诗中之圣 ",晚唐孟棨称杜诗为 " 诗史 "。
不过,宋代也有扬李抑杜一派,如欧阳修就就从诗才的角度出发肯定李白:" 杜甫于白得其一节,而精强过之。至于天才自放,非甫可到也 "。
在以后的论争中,扬杜抑李占据主流。明代心学兴起,李白又稍稍占据优势。
清代的常州人赵翼,有着最为惊世骇俗的说法,他的《论诗五首 · 其二》写道: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狂妄吗?并不!绝不!他不是要否定李白和杜甫,他只是指出一个客观事实: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这才是时代的需要,新一代的崛起,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无法阻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杜之争没有意义。
叁
也许可以换个角度,看看后人在选诗时,更青睐谁?
文脉君做了一个简单的表格:
读者可以根据罗列的数据,一探在李杜二人在不同时代诗坛地位的高低。
必须要打个岔,在这份完全无意识选定的唐代至当代的十二部诗集里,居然有五部诗集的编选者是今天地理意义上的江苏人。他们分别是殷璠、沈德潜、蘅塘退士、钱钟书、沈祖棻。江苏自古以来文脉之盛,可以为证。
言归正传,从这份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杜甫的赢面大。
杜甫为什么赢?也许是因为他 " 一饭未尝忘君 " 的忠心,也许是因为 "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的儒家情怀。又或者,是因为他的诗可学,而天才的李白,是学不来的。
但又也许是因为在人们心中,有着和鲁迅先生一样的感觉:
" 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微远一点,李白站得稍微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而网友评价杜甫的一句话,更通俗直白:被现实碾压的杜甫,依旧热爱这个世界。
因为他格外爱着这个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也格外爱他。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白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