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8 日,江苏省消保委与江苏省餐饮协会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餐饮业 " 扫码点餐 " 信息化服务方式的倡议》。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份倡议书从增强完善服务意识、保留人工点餐模式和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出发,旨在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简而言之,既要保留人工点餐模式,又要在收集消费者信息的问题上,遵循合法、正当、必要性原则。强调这两点,具有现实意义。
当下,扫码点餐模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种模式的普及,带来的便利性不用多说——既方便了消费者,又节约了商家用工成本,还增加了某些新奇体验。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的诟病集中显示:取消人工点餐服务带来不便,特别是对老年人不友好;过度索取个人隐私令人不安。
其一,对人工点餐服务越来越轻视,甚至直接放弃。这和民意形成 " 对抗 "。有老主顾愤懑地质问:不会用智能手机,还吃不上你家的饭了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但一些商家不管不顾,只提供扫码点餐服务,这是违法违规行为。
其二,众多消费者让渡权利的背后,却是个人隐私被泄露的危机重重。两个多月前,媒体曾随机走访一座城市 5 个不同商圈中的 100 家餐厅,发现多数餐厅要求手机注册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后才能点餐。大部分餐厅的扫码点餐系统搜集顾客信息时,未展示 " 隐私条款 " 或 " 用户协议 "。有公司甚至称,他们开发的软件,餐厅可以自主设定顾客必须填入的信息。这样的任性和随意,意味着对消费者合法权利的漠视。当前,个人隐私被泄露的情况较为普遍," 扫码点餐 " 蒙头狂奔的背后,又留下几多漏洞?
一言以蔽之,扫码点餐服务体现的技术进步,反映出 " 阳光灿烂 " 的一面,但另一面却有些灰暗。今年 3 月,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仅提供 " 扫码点餐 " 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且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对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江苏省消保委与江苏省餐饮协会对商家提出倡议,并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做出要求,为消费者撑了腰。有了这样的倡议书,消费者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与商家进行 " 博弈 ",甚至可予以投诉。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餐饮行业进行喊话的同时,立法层面加强信息安全立法,以增加细则、强化可操作性;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以倒逼商家尊重消费者选择权、保留人工点餐服务,则颇为急切。不必讳言,目下还很难看到商家因拒绝提供人工点餐服务而受处罚的案例。而一旦商家 " 唯扫码 " 必被纠错、侵权必被处罚,自然也就少了几分 " 底气 "。对这样的 " 硬核 " 操作,群众颇有期待之意。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