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宁交轩 记者 王瑞)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目前城市道路总里程已达 9400 公里,路网密度为 7.9 公里 / 平方公里,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 301 万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 400 万人。6 月 11 日,现代快报记者获悉,为提升交通出行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南京市公安局在落实信号灯优化工程惠民举措的同时,近日全市首处感应式行人过街信号灯率先在水西门大街万达广场北侧 " 亮相 ",目前该路段行车效率全天提高 20%,行人等待时间平均缩短 15 秒。
南京试点 " 感应式行人过街信号灯 "
提升行人过街体验
红灯等候时间太长、绿灯通行时间过短,都是日常群众出行较为关切的问题。据相关研究表明,红灯等候超过 90 秒的忍耐限度,更容易出现闯红灯等违法行为。此次信号灯优化工程惠民举措从过去的信号灯配时 " 以车为主 " 向 " 以人为本 " 转变。交管部门重点对红灯等待时间过长的路口通过压缩周期、减少相位、调整为半周期或大小周期的方式,减少行人、车辆等待时长。
以兴隆大街恒山路交叉口为例,原先最长 88 秒的红灯等待,经过优化后被调整为 " 大小周期 ",最低等待时长降至 23 秒,等待时长平均缩短 59%,同时更加有效保障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过街时间。类似这样的优化案例,目前全市已有 45 处大周期路口信号灯配时进行了相应调整。
除此之外,南京交管部门还创新推出 " 感应式行人信号灯 ",通过两组检测设备,感知过街等待人群信号灯同步智能放行,充分保证行人通行安全。同时,兼顾机动车辆的通行权,实现路口通行效率的最大化。
目前,交管部门率先在水西门大街万达广场北侧试点,将检测设备与相邻的江东中路水西门大街信号灯南向西方向车流进行联动,通行更加智能。该路段行车效率全天提高 20%,行人等待时间平均缩短 15 秒。据悉,还将在全市其余地点进行推广行人过街检测和触摸式信号灯。
重点路口信号灯配时
7 套方案更加精细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南京交警信号配时中心对全市 1617 处信号灯控制路口进行统筹管理,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流量将路口分等级进行精细调整。其中,主干道、商圈、景区重点路口 127 处,次干道一般路口 1111 处,支路街巷基础路口 200 处,行人过街穿越路口 179 处。
△ 路口流量
信号灯配时方案要适应车流变化,为此南京公安交管部门汇集网约车平台、导航地图平台、视频监测数据等多个平台大数据,分析研判通行时空规律,更加合理配置信号灯通行方案,全市路口均设置了 5 套以上配时方案。
△ 交管部门可通过后台远程实时对路口信号灯进行相应调整
目前,已有 873 处路口信号灯实行联网联控,交管部门可通过后台远程实时对路口信号灯进行相应调整。以河西大街庐山路路口为例,该路口地处河西主干道,周边企业较多,路口车流较大并且潮汐现象明显。南京交警信号配时中心随后对路口信号进行优化,根据全天交通流变化规律,制定了匹配的信号灯运行方案,全天设置 10 个时段,7 套配时方案,覆盖夜间低谷、早间过渡、早高峰、上午平峰、午间、下午平峰、晚高峰、晚间平峰、夜间过渡等多种车流变化区间。特别是平峰时间段,平均车辆等候时间缩短 30% 以上。
从单向到网络
绿波带优化升级
很多驾驶人开车会遇到一个 " 魔咒 ":遇到一个红灯之后,紧接着一路红灯 …… 也有人发现,有时候遇到一个绿灯后,也会一路绿灯。一路绿灯是因为,驾车速度恰好维持了 " 绿波速度 "。这就是交通信号绿波带设计——通过合理设计干道上各个交叉口红绿灯的启亮时序,使按照一定车速在干道上行驶的车辆通过路口时,就可以 " 刚好 " 遇到绿灯,做到少停车或不停车。据了解,目前南京共设有信号灯绿波带 137 条。
为进一步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提升驾驶员出行体验同时确保道路通行安全,交管部门对现有的绿波带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细分为小路段双向绿波、主干道分段绿波、夜间安全绿波和节假日时段绿波,形成绿波网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以前设置绿波带设置,都是路段越长越好,车速越快越好,但也会因此产生一些弊端。以江东南路为例,日间北向南单向绿波,晚间南向北单向绿波,但是反向车流不畅就会形成 " 红波带 ",影响驾驶体验,同时在绿波带末端还易形成拥堵节点。现在改为分段绿波和双向绿波后,拥堵节点明显消失,驾驶体验也更好。
此外,为保障车流和行人夜间交通安全,目前交管部门还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夜间安全绿波改造。通过设置 50 公里、40 公里两档夜间安全绿波速度,压降车辆绿波通行速度,确保行车安全。
(交警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