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日三餐
很多人日常生活少不了的还有零食
零食可以吃
毕竟会给很多人带来 " 幸福感 "
但是选错了零食
却可能增加疾病风险哦
一起来看看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营养师的零食 " 黑名单 " ▶
1. 带 " 派、酥 " 字——起酥油
典型代表:苹果派、蛋黄派、凤梨酥、芒果酥、花生酥 ……
" 派、酥 " 字食品总与各种水果、坚果等连在一起,听起来好像很健康,但这些食品在加工时,往往会添加 " 起酥油 ",而起酥油通常含有氢化植物油。
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对儿童来说,会影响智力的发育;对老年人来说,会加速认知功能衰退,增加老年痴呆症发生的风险。
2. 带 " 脆 " 字——油炸
典型代表:果蔬脆片、脆皮花生、干脆面、妙脆角 ……
为了达到香脆的口感,一些食物经过油炸。不仅水分少,油脂含量还极高,常吃容易引起肥胖及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有些香脆小零食还会加入大量的盐、糖,食用过多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甚至加重骨骼中的钙质流失。
3. 带 " 味 " 字——糖 + 香精
典型代表:芒果味月饼、香草味饼干、草莓味饮料 ……
不同季节总会出现各种应季水果味的零食。虽然尝起来有水果味道,但有些产品只是加了一些香精,根本没真正的果肉。
以水果味饮料为例,大多是用果汁加入香精、甜味剂或精制糖、酸度调节剂等食品添加剂,再加水稀释而成,真正的纯果汁一般只有 10% 左右。而有些人还喜欢用这些果味饮料代替水,长期如此,糖摄入过量,造成能量过剩,会增加肥胖、龋齿、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4. 蜜饯、果脯
果脯是使用水果加工而成,就算商家使用优质的水果,但是果脯的加工过程,由于工艺的需要,会添加大量的糖和盐。此外,一些低质量的蜜饯果脯可能还会添加防腐剂、色素、香精等,还可能含有漂白剂和二氧化硫残留的可能性,长期食用自然不利于身体健康。
5. 果冻
大多数果冻不是用水果汁加糖制成的,而是用增稠剂、香精、酸味剂、着色剂、甜味剂配制而成。
这些物质对人体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吃多了反而会影响脂肪、蛋白质的吸收,尤其是会使铁、锌等无机盐结合成可溶性或不可溶性混合物,从而影响机体对这些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6. 劣质火腿肠
好的火腿肠一般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但有些劣质的,真正的 " 肉 " 含量很少,而且还含有焦磷酸钠、山梨酸钾、亚硝酸盐等多种食品添加剂。
高盐、高热量
防腐剂等特性
让劣质火腿肠成为了不健康的零食
还是少吃为好
在我国,火腿肠按照 GB/T 20712-2006 执行,《火腿肠》标准中根据火腿肠的蛋白质、淀粉、含水量的不同,将火腿肠分为了 4 个等级,分别是 " 特级,优级,普通级,无淀粉级 "。
特级:水分<70%,蛋白质>12%,淀粉<6%;
优级:水分<67%,蛋白质>11%,淀粉<8%;
普通级:水分<64%,蛋白质>10%,淀粉<10%;
无淀粉级:水分<70%、蛋白质>10%、淀粉<1%。
在实际购买中,应尽量选择质量等级高、蛋白质含量高、淀粉含量低的火腿肠,具体的还是要看配料表。
◀健康零食选这些▶
1. 无糖酸奶或牛奶
牛奶、酸奶含有钙、磷、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对心脏、血压、血管都有好处,还能提高免疫力;另外还能为身体提供优质的、容易吸收的蛋白质,提高新陈代谢率。
值得一提的是,酸奶还富含益生菌,在经过胃液和各种消化后,仍有部分活菌会抵达肠道,虽然存活时间短,但在此期间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2. 坚果
像核桃、巴旦木、开心果、腰果等坚果都可以作为日常小零食。
坚果中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这些都对改善脑部营养很有益处,特别适合孕妇和儿童食用。而且研究发现,与很少或从不吃坚果的人相比,每周吃 2 次或 2 次以上坚果者,发生心源性猝死和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均较低。
但要注意其中的油脂含量丰富,每天食用量不要超过一把(10g-20g),以免增加肥胖风险。另外,购买坚果最好选择原味的,以免额外增加了糖或盐的摄入。
3. 低糖水果
像蓝莓、梨、西柚、猕猴桃等含糖量较低的水果也可以在嘴馋的时候吃。不仅热量低,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
建议每日摄入 200-350g 水果,不宜过多。
4. 煮毛豆
毛豆含有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可以降低人体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还富含膳食纤维,能改善便秘。
除了毛豆,像茴香豆、蚕豆等都可以水煮后作为零食。
总的来说
零食最好选择天然来源的
低糖、少盐、少油、低脂
能补充营养的
且尽量在两餐之间或饭前吃
若吃零食量比较大
应适当减少正餐的用量
编辑 陈亚 / 编审 崔林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