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6-15
敦煌古代端午习俗雅趣十足:操舟弄潮最热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一人摇橹晃扁舟,两人撑篙水上漂。" 图为莫高窟第 323 窟《摇橹帆船》(初唐)。敦煌研究院供图)

6 月 14 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操舟弄潮最热闹、粽糕入口最香甜、互赠团扇最文艺、饮酒闻香最安逸、登高滑沙最痛快、佩戴彩绳最平安 …… 敦煌研究院当日梳理发布了 " 丝路重镇 " 敦煌古代丰富多彩、雅趣十足的端午习俗。

(" 一把小扇在手,笑对仲夏酷暑。" 图为莫高窟第 468 窟《执团扇女供养人》 ( 中唐 ) 。敦煌研究院供图)

端午节,也叫重午节、端阳节、天中节、浴兰令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据敦煌研究院介绍,古时端午,孩子们戴五彩绳吃粽糕,大人们喝雄黄酒插艾草,热爱户外的或水上弄舟、或登高滑沙,喜欢文墨的则饮茶制扇、思忖扇面儿上描一番怎样的景色 …… 节目良多,各得其乐。

在敦煌壁画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舟船图像。从公元六世纪至十三世纪,时间跨度近七百年,船的款式由简入繁,多达十余种。单是这些水上操舟画面,就可以串起一部丰富有趣的舟船史。

(6 月 13 日,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举办滑沙比赛。张晓亮 摄)

" 一块粽糕香糯,共叙端午良辰。" 古人也不例外,敦煌文献开卷可见香甜弹牙的粽子。由于敦煌不产菰叶,亦不产可以包粽的竹叶。每年端午便把糯米先煮成熟饭,然后放在一个浅容器内摊平,还可撒些红枣之类的配料,上面加以重压,使其黏结成型,当地又称粽糕。

" 一把小扇在手,笑对仲夏酷暑。" 在被风扇、空调霸占后的夏天,团扇也好、纸扇也罢,仿佛都成了古物。赐扇相贺,是古代敦煌端午的重要官方仪礼。每到端午节前,衙府作坊忙于制扇,多是绘有图画的木柄纸扇。端午一早赠予僚属,以示慰问,弘扬仁风。

" 屋内有酒味,门户有艾香。" 古人认为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佩带则鬼神不近,入山林而虎狼伏,涉川水毒物不伤。雄黄酒因此成为辟除疾疠的 " 端午定制 ",并将雄黄酒涂在小孩额头、耳根用以辟毒。

" 一根五彩绳,百病随雨走。" 端午节的前一晚,大人会在孩子熟睡时,将五彩绳系在小孩的手腕和脚腕上。戴好之后不能随意乱摘乱丢,要等到端午后的第一场大雨,摘下来扔进河里随雨水冲走才行。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中新网

相关标签

文献 敦煌 端午节 平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