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石家庄 2021-06-15
电影《上甘岭》连长原型、抗美援朝老英雄张计发今早逝世 享年95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编者按

电影《上甘岭》连长张忠发原型、原志愿军第 15 军 45 师 135 团 7 连连长张计发,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1 年 6 月 15 日 7 时 30 分在信阳逝世,享年 95 岁。

张计发是河北省赞皇县人,生于 1926 年。1942 年参加抗日先锋队,1945 年正式加入八路军。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他共打了 10 年仗,负过 8 次伤,荣立特等功 4 次、一等功 2 次,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1966 年,张计发因病离开部队,来到信阳军分区干休所,在信阳生活了 55 年。

2020 年 10 月 24 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大会召开之后,信阳日报记者曾以《我那些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为题对老英雄张计发进行了专访;10 月 27 日,新华社以《他坐在那儿,便是一座丰碑——记中国人民志愿军连长张计发》为题进行了报道。此前 2019 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本报推出的重磅策划 " 我和我的祖国——寻找共和国老英雄 " 系列报道中,记者以《上甘岭战役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经历 " ——电影<上甘岭>中连长张忠发原型张计发追忆峥嵘岁月》对老英雄进行了深入采访。今天,我们重发这三篇文章,深刻缅怀老英雄张计发同志。

我那些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

——访电影《上甘岭》连长原型张计发

2020 年 10 月 23 日,老英雄张计发接到信阳军分区干休所送来的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 "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 " 纪念章。当日,市十三小学的学生们前来看望老英雄,听他讲述上甘岭的故事。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 昨日,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 990 医院信阳院区,记者见到老英雄张计发时,他正在和陪护人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虽然在养病,但唱歌时的张计发腰背挺直,声音铿锵有力,边唱边打着手势,依然可见当年的英武之气。

" 我叫张计发,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15 军第 45 师 135 团 7 连连长,参加过上甘岭战役。" 张计发说。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这位老英雄,人未语,泪已流:" 这么多年来,电影《上甘岭》我不知看过多少遍,却一直无法从头看到尾。看不下去的原因不光是比电影还要残酷的战斗,更主要的是那担不起、放不下的浓浓战友情。每当看到电影‘全连吃苹果’的镜头时,我都忍不住要掉泪。"

" 我这辈子就是在替我那些牺牲的战友而活,替他们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

1952 年 10 月 14 日晚,张计发作为 15 军 45 师 135 团七连连长,带着 160 多人的队伍加入到上甘岭战役中。这一天," 联合国军 " 向志愿军第 15 军两个连防守的上甘岭两个阵地发起猛攻,投下 30 万发炮弹,火力最密集时达每秒落弹 6 发,我方阵地成了一片焦土,山头的岩石被削去整整两米高,到 18 日,上甘岭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

10 月 30 日,志愿军拉开了反击的序幕,张计发同七连战士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阵地,在决定性反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晚 10 时,七连的目标是夺回上甘岭 597.9 高地的表面阵地,历经血战,全连战士只剩下了 8 个人,终于稳固了 597.9 高地主峰。

上甘岭战役中,比战斗牺牲更残酷的就是没有水。" 那时候,因为喝不上水,战士们常常口干得话都说不出来,实在渴得不行,就在坑道两边的土里哈气,然后用嘴唇舔那一点湿气,有的战士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的小便都舍不得喝,步话机员常常急得打自己的嘴巴,为的是打出血,用来滋润喉咙,以保证能够与上级联系。

为了将物资送往阵地,后勤运输人员大部分牺牲在封锁线上,第 15 军紧急采购了 8 万斤苹果,但最终只有一个苹果送到了张计发所在的主坑道。

" 其实,这个苹果是送弹药的同志在路上捡的。他自己舍不得吃,觉得我是连长最需要水,就给我吃。" 张计发决定先让步话机员吃这个苹果,步话机员用手掂了掂,传给通信员,通信员又传给司号员、卫生员 …… 大家谁都不愿意吃,传来传去又传回到了张计发手里,张计发用激将法说:" 这么多人,连一个苹果都消灭不掉,怎么打敌人?"

" 于是我就在苹果上咬了一点点皮,然后传给战士们。" 这个苹果在 8 个人手里,每人轮流咬一小口,传递了 3 遍才吃完。很久以来,张计发所写的《一个苹果》的故事被载入小学课本,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七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被授予 " 攻得勇猛,守得顽强 " 称号,张计发也荣立一等功。1956 年 12 月 1 日,根据上甘岭战役改编的电影《上甘岭》上映,张计发就是电影《上甘岭》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上甘岭》的上映,让张计发作为张连长的原型被全国人民熟知," 英雄 "" 英雄连长 " 的称谓让他很不安," 我不是英雄,我的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张计发说,他这一生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只要谁说他为革命做了多大贡献,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牺牲的战友。他说:" 我这辈子就是在替我那些牺牲的战友而活,替他们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

2008 年 3 月底,张计发老人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趴在战友孙占元的墓碑旁,放声痛哭。被誉为抗美援朝 " 五大烈士 " 之一的孙占元是河南省林州市人。1949 年,张计发和孙占元参加解放贵州战役时,张计发当排长,孙占元是班长。有一次,他们二人想合张影却没有钱。这次,他只能在孙占元墓碑前合影留念。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几十年来,在孙占元生前所在连队的营房前,始终飘扬着一面 " 上甘岭特等功臣孙占元生前所在连 " 的旗帜。

一次,张计发老人特意前往丹东市。当年,他和战友们就是从这里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参战的。凝视着江对岸的朝鲜新义州,他思绪万千。虽然上甘岭的硝烟早已散去,张计发老人今年也已 90 多岁高龄,但他多少次在梦里重回战场,见到了战友们。

战争的痕迹和岁月的消磨使老人身体大不如从前,但是每当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他的精神格外抖擞。张计发老人的三女儿张爱民说,父亲因病消瘦了不少,但心态却非常乐观。" 和他们比,我做的那点贡献根本不算什么。" 张计发老人说,他们有的没有留下姓名,有的尸体被炸碎了,埋骨在异国他乡。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不能亲自到朝鲜去祭奠牺牲的战友。

" 把下一代教育好,烈士的鲜血就不会白流。"

1966 年,一身伤病的张计发被安排到河南省军区信阳干休所离职休养。告别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进梦寐以求的和平年代,张计发该安安静静地享一点福了吧!然而,他却不甘心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深切地感到,年轻的一代,对祖国的历史了解太少,对幸福的来之不易体会太浅。他决心用自己仍然旺盛的生命之火,把共和国故事讲给年轻人听。

他常说:" 我为党和人民做事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些年,我主要是在关心教育下一代方面做点儿力所能及的工作。我感到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把下一代教育好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有希望,烈士的鲜血就不会白流,老一代人的奋斗就不会白费。"

不管是盛夏,还是寒冬,只要有单位邀请,张计发都毫不犹豫前去作报告。有很多次,他是在水米不进的情况下,硬撑着病体,走上讲台。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刚从外地作报告回来,双脚还未跨进家门,便昏倒在地。他以顽强的毅力,把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炽热的爱国热情、朝鲜战场上战友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遍一遍地讲给在幸福里长大的孩子们。

张计发的生存,仿佛就是为了讲述做人的道理、对祖国的忠诚。40 多年来,他先后到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深入学校、工厂、部队,向数百万人做报告,传播革命火种,讲述当年上甘岭战役的不朽精神。

他还担任了 10 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老人很热爱这个职务,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那些惊天动地的往事,把夕阳的余热,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每次给孩子们讲述上甘岭战斗时,张计发总是说:" 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只有从精神上站起来、强起来,才会永不言败、永葆生机。" 就像影片主题歌《我的祖国》中唱的那样: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文图 /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光

他坐在那儿,便是一座丰碑

——记中国人民志愿军连长张计发

新华社记者 刘 艺

淡淡的百合香取代了医院走廊的酒精味儿,病房里,张计发静静地望着女儿们送来的花,粉百合、向日葵、康乃馨,花团锦簇地围着一幅画。

" 这幅画是今年儿童节,信阳市十三小学的小朋友送给父亲的,画的是父亲亲历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张计发的二女儿张爱军说。

一个苹果的故事是电影《上甘岭》中的经典片段,主人公张忠发的原型,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15 军 135 团 7 连连长张计发。

(一)

张计发的档案装在一个迷彩绿的盒子里,如同他一生的底色。

里面一份自传写道:" 我出身贫农家庭,自幼饱尝困苦,曾眼见大姐被卖 …… 七七事变后,日寇入侵,城守不住,村也难保 …… 当八路军光荣,打了胜仗老百姓都来慰问。"

17 岁的张计发打心眼儿里想着一件事:" 我要当兵。"

1945 年 7 月,张计发如愿参军。华北平原的放牛娃逐渐成长为解放军战士、排长。1951 年,他随志愿军第 15 军入朝作战,并于次年 10 月 30 日,在上甘岭迎来了此生最难忘的战斗。

" 我连的任务是参加上甘岭战役第三阶段的反击,全面恢复我军对 597.9 高地的表面控制权。" 进攻开始后,4 连、6 连先后冲锋受阻,张计发带着 7 连冲上去时,与敌后续部队狭路相逢。

" 那一战,拼的不光是武器,还有胆气。" 后来,张计发在回忆录中写道:" 突击排顶着枪林弹雨,连续冲了 3 次才占领阵地。敌人趁我们立足未稳,即刻组织反扑,只看见黑压压一片锃亮的钢盔,臭虫般密密麻麻地向阵地扑来。我不记得击退敌人多少次,但就算只剩 8 人,我连也并未后退,完成了坚守阵地 24 小时的任务。"

一个苹果的故事就发生在 7 连最后的 8 人之间。赶来接应的战士塞给张计发一个苹果,张计发马上想到让通讯员先吃,但通讯员把苹果传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最后苹果又完整地回到了张计发手上。

是役,7 连荣立集体一等功。

(二)

张计发主动申请转业,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

抗美援朝归国后,张计发进入原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他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常常在熄灯后还打手电筒补习,身体出现病痛也不在乎,满怀壮志要为党和部队再干几十年。

1960 年,张计发确诊肝病,辗转数家医院只得到一个结果:最多能活 5 年。

妻子魏祖勤说:" 那是我此生最难熬的日子,老张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我默默听他叹气,或许他还默默流泪。" 不久,张计发向上级申请转业:" 如果我不能做贡献了,那我也坚决不做包袱。"

怀抱着无限的忠诚,老兵决心离开深爱的部队。考虑到张计发的身体状况,上级安排他进入信阳军分区干休所休养。

彼时,张计发的肝病已很严重,腹部肿胀充水,还能摸到里面砖头一样的硬块。同时,长期在战场上不规律饮食所导致的胃溃疡也折磨着他。

" 那时候来找老张作抗美援朝事迹报告的人很多,我考虑他的身体不想他去,最起码不要都去,可他偏偏一场不落。" 魏祖勤忍不住心疼," 我听人讲,他一手托着腹水肿块,一手攥成拳头顶着胃,不取分文、不看稿子、也不讲自己。"

" 让更多人记得我们牺牲的战友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我离开部队后唯一可做的贡献。" 张计发这样解释自己坚持的原因," 我是一个老兵,应该保持战斗的样子。"

(三)

医生判定的 "5 年之期 " 过去后,张计发的肝病反而渐渐好转。" 去医院复查,大夫都说是个奇迹。" 在三女儿张爱民看来,父亲的生命似乎一直延续着上甘岭上那种顽强的精神——

82 岁接受双膝置换手术,94 岁因胃癌两次搭建胃支架,前不久股骨头置换手术后 5 天便能下床走动。

一直照顾张计发的护士黎春莉说:" 以 95 岁高龄上手术台,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可他的心率从头到尾都平稳如常。"

" 父亲从不喊疼,但他有时会哭。" 张爱民说,只要吃到好饭,尤其喝到好酒,张计发总会想起牺牲的战友,然后默默无语、老泪纵横。

" 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我替那些牺牲的战友领受了许多荣誉,尤其是大家喊我们最可爱的人。我常想,什么是最可爱的人?那些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的人,便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国家、人民的军队,最不缺乏的就是这样的人。"

张计发坐在那儿,好像一座丰碑。

(新华社郑州 10 月 27 日电)

" 上甘岭战役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经历 "

——电影《上甘岭》中连长张忠发原型张计发追忆峥嵘岁月

昨日,在解放军第 990 医院,记者见到了 93 岁的老英雄张计发。

虽然在养病,但一提起志愿军故事,他顿时精神抖擞起来。只见他表情严肃,腰背挺直,依然可见当年的英武之气。

张计发是电影《上甘岭》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是一等功臣、志愿军第 15 军 45 师 135 团七连连长,也是小学课本里《一个苹果》的作者。

1966 年,张计发因病离开部队,来到信阳军分区干休所,如今已在信阳生活了 53 年。在此期间,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成了他离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先后到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多个省市,给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报告 1200 余场次,还担任了十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

" 为了国家,为了乡亲,我死都不怕!"

" 都说八路军是小米加步枪,因为我们一天三顿吃小米。这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那时候一天两顿稀饭,也没啥菜。有一次过年,部队里弄了条鱼。北方人不会做鱼,那鱼带着鱼鳞就煮了。现在想不起来啥味儿了,当时觉得怪好吃的。" 张计发回忆道。

条件这么艰苦,为啥还要参军?还要打鬼子?" 我们打鬼子,是为了国家,为了乡亲,也是为了自己。就因为这,我死都不怕!" 张计发一脸严肃地说," 我当时亲眼见过日本鬼子对中国老百姓的残暴,那时候真是恨死他们了!"

" 鬼子进我们村的时候,所有人都得从家里出来。有个大爷出来得慢,鬼子就把他腿打断了。出来后,只要日本人在,就得举着手,手放下来就开枪。村里 60 多户人家,鬼子放火烧了 30 多户,还砍了 3 个小伙子的头。"

" 鬼子对妇女更残忍。我们村附近有个炮楼,鬼子经常去周边村子抓妇女。只要鬼子进村,年轻女子一个都好不了。有一个妇女刚生过孩子,鬼子要奸污她,她拼命反抗。鬼子把孩子抢过来,一下扯掉一条胳膊,当场摔死在了地上。那妇女当时就傻了,日本鬼子就把她背回屋里奸污了 ……"

谈起志愿参加抗美援朝,张计发十分激动:" 我目睹过家乡百姓遭受巨大屈辱的惨状,那时候的朝鲜人民也正遭受着同样的苦难。美国鬼子和日本鬼子一样残酷凶恶,就是死在朝鲜战场上,我也决不能让战火烧到祖国的大地!也决不允许美国鬼子霸占我们的一寸土地!"

" 我不是英雄,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才是英雄 "

当记者尊称张计发为 " 老英雄 " 时,他执意拒绝:"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幸存者。上甘岭上,我们连打得很英勇,160 个人上去,战争结束后,只剩下十几个人了,但我们终于把敌人彻底地赶出了上甘岭。那些牺牲的战友,才是英雄。"

" 电影《上甘岭》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但每一次看都是含着泪没看完。现实的上甘岭战役比电影里要激烈得多!" 提起上甘岭战役,张老语未出,泪先流," 此役,美军先后投入 6 万余人的兵力,倾泻 190 万发炮弹,进攻不到 3.7 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在 43 天的激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 2.5 万余人,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感动人心的英雄事迹 ……"

" 一次战斗中,2 号、7 号、8 号、11 号阵地失守。我连的任务是把失守的阵地全部夺回来 …… 当指导员大喊一声‘冲啊!’,战士们头也不回地扑向敌人,顺利地把 8 号阵地打了下来。这时,2 号阵地上的敌人已有准备,我连两次进攻,都因敌人火力太猛,没攻上去。见此,五班副班长李忠先对战士们大声说:‘今天的战斗任务是我们申请首长批准的,我们一定要把口子打开,让我连冲上去。同志们掩护我!’说罢,他抱着爆破筒就跳进敌人的火力点,20 多个美国鬼子被炸在里头,他自己也壮烈牺牲 ……"

" 敌人仍一拨拨地反扑上来,二排排长孙占元被敌人炮弹炸断了双腿,一条腿已脱离了他的身体,可他还在阵地上指挥战斗。战士们对他说:‘排长,你负伤了,我们把你送到坑道里,你不用担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孙占元说:‘我是共产党员,就是牺牲了,也要倒在阵地上!’于是,他用敌人的两挺机关枪打出了 2000 多发子弹,掩护五班战士易才学完成了连续爆破任务。这时,见 200 多个敌人从右侧冲上来欲包围我们,他又指挥战士们打退敌人两次冲锋,当敌人涌到跟前时,他拉响最后一颗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 ……"

" 像这样英勇的战士不仅我连有,整个上甘岭战役中数不胜数。就在孙占元牺牲几天后,三营六连的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为冲锋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通路,牺牲时年仅 22 岁 ……"

"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心中只有祖国,只要一息尚存,就决不放弃阵地,决不会向敌人屈服!" 在整个讲述过程中,张老几度哽咽,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 最难忘的就是上甘岭战役中的战友情 "

" 看电影《上甘岭》看不下去的原因,不光是比电影还要惨烈的战斗,更主要的是那担不起、放不下的浓浓战友情。" 提起 60 多年前的那段岁月,张计发至今仍历历在目," 上甘岭战役异常艰苦,敌人连续轰炸切断我们的后援,缺粮缺水,很多时候我们是靠吃生高粱米维持生命,能喝上战友都舍不得喝的小便已经是最高的待遇了!小学课本里《一个苹果》的故事也是当时发生的真实事情。"

张老眼里噙着泪花,哽咽着说:" 现在让人喝小便是侮辱人的事,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的小便自己是舍不得喝的,我们那时候称之为‘在祖国买不到的茶’,它带给我们的是力量,是鼓舞,鼓舞大家拧成一股绳,把鬼子打出上甘岭。"

" 那会儿,因为喝不上水,我们口干得话都说不出来,实在渴得不行,我们就在坑道两边的土里哈气,然后用嘴唇舔那一点湿气。步谈机话务员急得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为的是打出血,用来滋润喉咙,以保证能够与上级联系。"

张计发还向记者讲述了 " 女战士用嘴为重伤员排尿的故事 ",说的是电影《上甘岭》中王兰的原型之一、" 模范卫生员 " 王清珍。

在上甘岭战役中,年仅 17 岁的王清珍在坑道中护理 20 多名重伤员。有的伤员嘴巴化脓,不能咀嚼,她便把饭嚼烂,一口一口地喂;一名腹部重伤的战友,解不出小便,她想办法为这位重伤员排尿 ……

" 战后我和王清珍再次见面时,提到上甘岭战役,她依然十分激动:‘那会儿什么都顾不上了,救命要紧。’‘我就想着,算了,死都不怕,我还怕这个!抢救兄弟比什么都要紧!’ " 张老提起那段重逢经历,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采访结束时,记者请求和老英雄一起唱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老英雄欣然答应,只见他眼眶微红,挺直腰板深情地唱道:"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

文 /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迎春

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力洪

责编:杨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