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纪念馆在肥东县白龙镇建成,馆内通过展示一些历史文物、荣誉勋章,生动 " 讲述 " 一个李氏家族 " 一门三烈士,四代九从军 " 的故事。
这两天,纪念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来自四面八方的党员干部被这个红色家族的动人故事而深深感染 ……
红色记忆
说起李氏家族 " 一门三烈士 " 的往事,听今年 59 岁的李氏后人李建安娓娓道来。
我的家庭是一个 " 一门三烈 " 的革命家庭。我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家庭教育,他们告诉我,我的太爷爷是一位革命老军属,他的大名叫李克纯,养育了三儿两女。1936 年,他的长子李继章(我的爷爷)和次子李亨汉(我的叔爷)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在家乡办起红枪会、大刀会农民组织。1937 年,在太爷爷支持下,我的爷爷和叔爷带领大刀会一批人员,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老八团。次年,我的大伯李家炳和我的父亲李家荣也参加了新四军。自此,一家两代四位新四军战士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转战大江南北。
爷爷李继章牺牲前曾任新四军四支队侦查班长,1940 年 4 月在抗日战争中为了掩护战友陆宝山壮烈牺牲在定远县藕塘石板大桥;
大伯李家炳曾任新四军四支队炮兵连长,1947 年在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
叔爷李亨汉曾任新四军四支队营长,1949 年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
1951 年,我的爷爷、大伯、叔爷先后被皖北行署追认为革命烈士。
父亲李家荣曾任二十四军七十四师二二一团二营营长,解放战争的征衣未解之时,1953 年旋即入朝参战。1955 年朝鲜停战后回国。1958 年父亲复原到地方后继续工作,在肥东县庐剧团担任指导员、剧场经理,1971 年战伤复发病故。
坚强后盾
走进红色革命家庭纪念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不大的陈列展厅,几个展柜里分别展示了战争时期的许多老物件:几把锈迹斑斑的大刀;各类文件、证件、勋章、奖状。
能将如此多的革命历史文物收集起来,并保存到现在,家族里有一个成员功不可没,那就是李建安的母亲陈英。
据了解,陈英 13 岁就讨饭来到李家被收养当童养媳。在那个年代,为了逃避国民党顽匪的迫害,陈英和李家亲人们开始了东躲西藏的流浪生涯。随后,亲人相继牺牲的噩耗让陈英悲痛欲绝,不过,她却不能表露,毕竟还要去安抚家里的长辈。
1971 年 9 月,李家荣去世,家中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守寡 30 多年的陈英,为了培养子女八人,省吃俭用,把孩子们抚养成人。其间,她不断教育孩子们要好好做人,要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值得一提的是,在陈英的孩子中,有三人被送到部队、入了党,并在部队荣获 " 国防勇士 "、" 小老虎 "、" 优秀士兵 " 等荣誉称号,而其他几个孩子在工厂也分别获得 " 先进生产者 "、" 先进个人 " 等光荣称号。显然,这一切与陈英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 一直以来,母亲都将长辈们身边的一些物件保存完好。上世纪九十年代,母亲希望我们以后一定要把这些老物件好好保留下来,这么些年,我们一直铭记于心。现在,我们家的红色革命家庭纪念馆终于建好了,也算了却了母亲的一个愿望 ",李建安表示。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赵杰 张宇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