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新增一项国家级非遗:莫家拳
文、图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海生 通讯员 袁学欢
6 月 10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式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 185 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 140 项),其中,广东新列入 6 项,扩展 12 项。
惠州市沥林镇伙岗村(发源地)与东莞市桥头镇联合申报的莫家拳入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这是继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惠东渔歌后,惠州市的第三项国家级非遗。
莫家拳
莫家拳属广东 " 五大名拳 " 之一(即洪、刘、蔡、李、莫),也是国家认可的 129 个拳种之一。据记载,由清乾隆年间由惠州府人莫蔗咬(莫达士)习得南少林武术后,经切磋琢磨创制而成,传承至今已有九代、近 300 年的历史。其发于惠州,成于东莞,发展于广州,影响于中国广大地区,广传于世界各地。
据介绍,莫家拳的拳法特点是手法紧密,攻防结合;拳势勇猛,刚劲有力;步法灵活,脚法较多;长短结合,配合身法。既有南拳发力深沉、手法多变的风格,又有北腿以技取胜之功。
莫家拳首重武德,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如石水口村莫家拳第二代传人莫黎胜不辱使命,用 " 冲天脚 " 击败俄国摆擂者,振奋了民族精神;革命斗争时期,莞惠地区许多莫姓子弟积极参军、报效国家的英勇事迹,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勉励后辈。
莫家拳第九代传承人莫玉林,生于 1965 年,沥林镇伙岗村人,为惠州市级传承人。他 12 岁便跟随莫锦绣、莫炳南学习莫家拳,擅长拆招散手;2012 年 3 月,建立莫家拳社团;2015 年,组建惠州市莫家拳协会并担任会长,在仲恺第四小学、惠州文英学校教授莫家拳。莫玉林先后带队参加上海 " 中国武术博览会 " 和香港大中华武术研讨会,为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拳》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广东武术 " 五大家 " 入库资料演示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