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岭南 2021-06-16
古人生活中的那眼水井,如何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夏杨

中国文化中," 井 " 有独特的内涵。它从功能性的水井出发,演变成了 " 故土 "" 故乡 " 等有情感色彩的文化符号。如 " 背井离乡 "" 乡井 "" 井邑 " 等词语,包含着重重的乡愁意味。

在中国," 井 " 文化贯穿于整个华夏文明史。从传说时代起,就有了井的记载。关于井的发明者,说法很多,且有神话色彩,有黄帝说、炎帝说,还有伯益说。

传说伯益是舜禹时代的人,曾和大禹一起治水。《淮南子》云:" 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可见井的发明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方便得到赖以生存的水,远古先民都生活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无形中这也限制了他们的生活和活动范围。直到 " 井 " 被发明出来。

发明水井,汲取地下水资源,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只要挖出了井,在远离河流的地方,人们也能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水井的发明,降低了古人对河流之水的依赖。他们可以移居到较为开阔的高地上居住,也提高了先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因此水井的出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依井而居成了中国广大农村的基本格局。家的附近、那口从小到大赖以生活的水井,成了人们深达血脉的情感记忆。

中国古代有 " 井田制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想象。在甲骨文中," 井 " 字就像四条路的交叉,而在金文和小篆中,四个笔画的中间有一个点。这个点代表什么?

井田的得名,不仅因田地的划分呈现 " 井 " 字的形状,而且也确实和水井存在联系。当时的人聚井而居,同井的人组成一个耕作单位。《孟子 · 滕文公上》有对井田制的描述:"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因此,井田不仅是一种土地制度,还是一种社会管理方式。

再看古人对 " 井 " 字的解释,八户为一井,围绕井居住,围绕井开田。显然," 井 " 字四笔画分成的 9 个平面空间,最中间是取水的井。唐代杜牧《塞废井文》说:" 古者井田,九顷八家,环而居之,一夫食一顷,中一顷树蔬凿井,而八家共汲之。"

井不仅影响了古人的聚落形态,还萌芽了城市结构。中国自古有 " 市井 " 之说,就来自于古人的生活常态,他们早起聚到井边汲水,人多的地方就有市场,商贩聚过来摆卖货品,久而久之,井边就成了市集。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离不开井。远在帝尧时代,古人想象中的太平盛世就是 "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欧阳修晚年准备告老还乡时写的《乞致仕表》中,就如此憧憬他的退隐生活:" 披裘散发,逍遥垂尽之年;凿井耕田,歌咏太平之乐。"

古代生产力落后,能给民众提供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成为关乎民生和社会安定的大政绩。甚至皇帝都不敢怠慢。成吉思汗之子、元太宗窝阔台总结自己一生所做的四件大事时,赫然将 " 穿井立营 " 与 " 平定金国 " 并列。

因井水对古人生活的无比重要性(尤其是北方地区),中国古代衍生出了 " 饮水思源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的感恩文化。百姓对凿井之人世代感念,官员凿井被认为是造福民众的 " 善政 "。

唐代柳宗元被贬柳州任刺史时,亲自主持凿井,井成,百姓奔走相告。唐代人李泌任杭州刺史时,发现城内地下水苦咸,便主持开挖六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形成城市供水系统。在李泌身后,杭州人在井旁立祠纪念他。此后白居易、苏东坡为官杭州时,主持清浚六井,同样为百姓称道。

井作为人们赖以生活的重要设施,其地位都被神化了。据《礼记 · 月令》记载:" 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 有些地方,人们在井边建庙,祈求风调雨顺。比如浙江瑞安有座圣井山,山上有圣井殿,就是祭祀一眼千年古井;贵州安顺天龙镇一眼大井旁设有神龛,称为 " 水晶宫 ";长沙城内著名的白沙井,井旁同样设有神龛。

编辑:夏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传说 太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