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市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网络宣传空间,搭建民族沟通文化桥梁,开展民族特色群众活动,助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持续做好团员青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使民族团结教育与思想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各族青少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活动联情 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直以来,团市委大力弘扬 " 创造、奋斗、团结、梦想 " 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全市广大青少年为主体,组织开展 " 民族团结一家亲 · 同心共筑中国梦 " 等为主题的富有时代气息、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全市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主题团日和队日等实现教育常态化、全覆盖,引导各族青少年厚植中华民族爱国情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 金种子 " 播撒到各民族青少年心中。
充分利用共青团网上舆论阵地,开辟民族团结教育专栏,积极推进 " 互联网 + 民族团结 " 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累计在人民网、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布宣传信息近 200 多条,点击量 5 万余次。联合市民宗委、市教育局等单位。充分利用共青团 " 主题团日 "、" 青马工程 "、" 五四 " 讲堂、" 青年大学习 "、" 青春向党 · 奋斗强国 " 等项目,邀请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省市民族工作部门专家学者、民族优秀青年及行业杰出代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进乡镇(街道)、进学校等专场巡回宣讲活动 30 余场次,受众 1 万余人次。举办兰州市青少年 " 中国民族一家亲 " 配乐诗朗诵比赛,用经典诗词或自创作品讴歌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举办 " 石榴花开新时代 " 主题绘画活动,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作品 983 幅,多角度展示新时代我市各族青少年亲如一家,共同成长的和谐画卷。
交融连心共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按照全省民族团结进步 " 一廊一区一带 " 行动部署,联系甘南州、临夏州家庭困难儿童,组织开展 " 民族团结暖童心,相伴成长两地情 " 关爱青少年公益研学活动,邀请民族地区孩子们来省会城市参观游览科技馆、博物馆、海洋世界、兰州大学等,乘坐地铁体验时代发展,观百年中山铁桥、瞻 " 黄河母亲 " 雕塑激发保护 " 母亲河 " 的热情,并与城市青少年结对交流,互动开展联谊文化体育活动,在交融中相互包容、尊重和欣赏,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兰州团市委发挥省会城市辐射效应,利用寒暑假和有关节日,组织青年榜样、行业先锋、大中小学生、优秀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等,有计划有步骤走进民族地区,围绕 " 乡村振兴、文化传承、行业共建 " 等内容交流访学,互研互促,努力形成长效常态的交往机制,打造民族交融共建工作品牌,共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走深 体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动员全市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志愿服务工作,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组织成立 " 金城百合花 " 青春守护者志愿服务队,统一着装标识,宣传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聚焦 " 学业资助、就业援助、创业扶助、心理辅助 " 等志愿项目,覆盖远郊县区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村社,先后组织 100 余名青年志愿者,针对少数民族困难青少年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0 余场,服务各民族青少年 500 余人。2020 年,启动 " 星光微爱 " 少数民族困境儿童公益援助项目,以全市少数民族贫困儿童为援助对象,通过 " 百名青联委员 " 结对帮扶 " 百个困境家庭 ",对城乡困难民族青少年开展走访慰问、心理关护、学业辅导、心愿收集等常态长效帮教援助活动。同时,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为 60 余名少数民族困难儿童赠送了助学金及生活物资,累计价值 8 万余元。
按照既要有教育、又要有体验的要求,在全市精心建设打造了一批深受青少年欢迎的教育实践基地,创新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载体,拓宽社会育人渠道。依托现有共青团 " 青年之家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机关企业活动阵地、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等,按照 " 有标识,有阵地,有项目,有队伍,有机制 " 建设运行标准,广泛植入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提升软硬件服务能力,定期组织民族团结宣教活动,联合教育等部门,有序组织青少年走进基地、建设基地、发展基地,打造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窗口和品牌。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行教育实践基地 16 个。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沛珂 文 / 图
编辑丨安周霜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