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出生于兰州,青年导演、编剧,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电影作品《黑匣子》获得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 " 优秀影像作品 " 奖。2017 年拍摄纪录电影《司公》获得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铜奖;同年长片院线纪录电影《我是城管》获得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最佳选题推优奖,并先后获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长片纪录片提名、第 24 届法国沃苏勒亚洲国际电影节(VIFF)主竞赛单元提名奖等众多奖项。2018 年编剧长片电影《宫门口胡同二条》入选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的第三届 CFDG 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暨 " 青葱计划 "),完成多个长片电影剧本《迷途猎枪》《牛肉面的味道》等,2019 年拍摄完成院线纪录电影《四天三夜》。
近日,国内第一部以 " 城管 " 为题材的纪录片《我是城管》在兰州万达影院点影,影片真实、生动、亲切、感人,颠覆了在场观众对于传统观念中的城管与摊贩、拆迁户之间的看法,这种观念的改变得益于该片导演通过镜头语言的捕捉,使这些标签化的社会矛盾体化解为统一体,彼此理解,和谐相处,这也是该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追寻的目标。《我是城管》是一部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纪录片,这个看似 " 烫手山芋 " 的题材,正是由本土青年导演杨洋拍摄的。
(2019 年 11 月在北京参加环球影城投资论坛)
田壮壮导演对这部影片非常肯定:"《我是城管》是杨洋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创作,拍的非常艰苦,拍的也非常的优秀 ……" 梁碧波导演看过这部影片后,感触颇深:" 纪录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关注当下社会生活,杨洋能够及时的抓住当下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城管,用镜头给城管正名,拍的时候也是冒着很多很多的危险,他自己运用他特有的在电影学院学到的视听语言,拍了好长一段时间,所以后来这个片子通过他艰苦卓绝的努力,在重重压力之下把这个片子拍出来了,拍出来以后反映特别好 ……" 作为一位 80 后的新锐导演,杨洋是如何敢于用镜头直面社会问题,并且得到业界和观众的肯定呢?近日,记者采访了青年导演杨洋。
(与恩师田壮壮导演合影)
跟很多 80 后一样,杨洋从小喜欢看电影。" 那时的网络还不是非常普及,我的家离电影院很近,电影就是我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的窗口。" 杨洋的父亲是一位资深的画家,对他在艺术上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加之上学后他选择了热爱的美术专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 记得刚上大学时,很多同学和老师对兰州不太了解,我就萌生了拍一部介绍兰州本地文化的纪录片。" 于是,他的第一部纪录片《金城筏客》便诞生了。" 我想通过这个片子,让他们知道我的家乡也是有山有水有草原的,所以我就拍了这个《金城筏客》,这个片子获奖之后就在我们学校的大礼堂公映,当全场响起嘹亮的掌声时,我油然而生了一种对家乡的自豪感,也为自己能通过镜头宣传家乡感到荣幸,同时也第一次体悟到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
(与贾樟柯导演合影)
本科毕业后,杨洋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电视台并担任一个法制节目的编导,在做了五年法制节目后,他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拍摄经验。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为了进一步深造,他考入了心目中的艺术殿堂——北京电影学院。而《我是城管》这部纪录片,就是他在校时期拍摄的。杨洋告诉记者,他采用直接电影跟拍的方式,客观纪录了兰州市七里河区城管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努力与付出。 "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经历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创作学习过程。这部作品让我学会了打开心扉,发自内心地去理解被拍者,在技术层面理解了影片的纵深感,在拍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突出了纪录片中的内核,这个内核是不可言语的,但又是清晰可见的。" 杨洋说。记者看到,这部电影除了忠实地记录,影片还出来的一种很深沉的东西,就像穿城而过的黄河一样,静水深流,无问西东。
那么,在拍摄的众多题材中,如何保留和还原纪录片的真实呢?杨洋说:" 拍摄纪录片一定不能与故事片割裂,在纪录片中应该吸取故事片的很多表达手法,创作者不要曲高和寡,自说自话。当然,一些纪录片的创作者会把纪录片拍得情节波澜曲折,包括很多搬演和扮演的成分,但我觉得无论用什么手法表现,真诚的尊重现实是最基本的原则,因为镜头是一杆枪,创作者就是猎人,要捕捉真实,捕捉故事,捕捉人物,但不要因为故事而刻意去编造,那就是猎杀了你的拍摄对象。我想,这也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最大区别,就是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去塑造人物和故事的逻辑关系,同时,纪录片还承担着影像志的功能,就是在若干年后它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存在。"
抱着这样的想法,纪录片《司公》就应运而生了。该纪录片获得了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铜奖,并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分别在芬兰坦佩雷电影节、比利时欧盟国际电影展展播,并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深圳卫视等多个电视台播放。傩舞素有中国舞蹈 " 活化石 " 之称。傩舞伴奏乐器简单,"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这就是西部高原司公跳神的场面。记者一边看这部纪录片,杨洋一边讲解着。镜头中,一队司公头戴五方神牌,身着法衣,为祈福禳灾,高唱神曲,踢踏起舞,羊皮鼓悠远而清脆的鼓声响彻夜空,神秘而欢腾的气氛,构成一幅高原独特的景观。" 临洮的傩舞俗称跳神,跳神的人则被称为司公。完整的傩舞仪式包括请神、领牲、开坛、滚毡、起瘟等三十六个环节,一般要三天才能完成。在整个活动里,司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一系列迎神祭祀活动都由他们完成。司公平时务农,只在跳神时参与活动,在当地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的技艺代代相传,跳傩舞、唱祷词、扎钎等 …… 这些都是司公的硬功夫,由父辈口耳相传,加以长久的实践和练习,得到当地百姓以及其他司公的认可,才得以在迎神活动上大展身手。纪录片承载着影像志的功能,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以司公为主题拍摄一部纪录片,为此我去翻阅了大量关于社会学和民族志的书籍,其中费孝通的两本书《乡土中国》和《民族与社会》使我受益匪浅,我觉得不能把它拍简单了,也不想把它拍地猎奇了,而是以真实的镜头语言去记录这一珍贵的文化遗存。" 杨洋告诉记者。
2018 年,杨洋成为了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一名教师,身份的转变让他迎来了新的挑战。他说:" 导演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对我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优势,我觉得不管做任何行业,不能只站在自己行业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教师的身份能让我站在更为广阔的视角看待导演这一职业,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互相增长的,比如我现在就给学生们上视听语言、导演基础、纪录片创作研究等课程,如果没有导演经历我是无从讲起的,而且教师的身份会让我从理论的角度对自己的专业加以梳理并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会以他们新鲜的思维与视角与我做沟通与交流,我希望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当时我的老师给我传授经验知识一样。"
谈起最近的工作,杨洋透露现在正在筹备省委宣传部重大项目电影《张小娟》。杨洋说:" 此次筹备的影片制作意义重大,因为张小娟是我省优秀扶贫干部的先进代表,是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典范,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我想通过这部片子缅怀和纪念张小娟,通过镜头展现她心怀群众、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也是传承接续一代又一代优秀共产党员精神火种的具体实践。现阶段我将继续打磨剧本,力争打造一部经得起专家评价、群众认可的精品力作。"
拍摄纪录片就像是一个苦行僧的修行,这是杨洋对于纪录片的真实感受。" 拍纪录片一定要贴地行走。我告诉自己,只有体味到被拍摄者的温度,才能够让真实呈现于镜头之中。创作绝对是痛苦的,但又是幸福的,痛苦是因为作为创作者要不停地拉扯自己的神经,在成百上千个小时的素材里去选择,幸福是在与被拍着共同经历的过程中,体味着对方的生命变化,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可以说每一部纪录片的完成,对于创作者自己而言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成长。大道至简,我想好电影首先是真诚的,观众需要被真诚的作品来对待,为此我将继续不懈努力,争取拍出更多更好的电影作品。" 杨洋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 静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