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1-06-18
感到时刻被孤独和无价值感包围,“别人家的孩子”得了“空心病”?医生这么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ZAKER 哈尔滨记者 刘菊

记者从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八病房了解到,近日一些市民因 " 空心病 " 来到医院就诊,主诉便是感到迷茫、孤独、疲倦、找不到自我价值等。他们的共同点是年轻且上学时期成绩优异,今年 29 岁的小陈(化名)便是其中一员。

" 从小我就是家长心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给我安排很多课程,我都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顺利地考入理想的院校,毕业后按部就班地进入社会工作。工作两三年我就晋升到管理层,成为骨干成员。在同事,甚至家人眼里,我都是光鲜亮丽的,可他们谁都不知道我心里非常疲倦、迷茫、孤单,感觉我并不能胜任我的工作,都是硬撑着,不知道怎样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小陈告诉记者,她开始变得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每天疲于处理工作和人际关系,感觉身体被掏空,下班也不社交,就瘫在床上,可躺在床上又睡不着。

" 有一次我做梦,梦到周围都是浓雾,什么都看不到。正常人应该感觉会恐惧,而我却一点‘求生’的想法都没有,想着就这么困在雾中也挺好。" 小陈告诉记者,这个梦让她感觉自己可能有点抑郁倾向,她便赶紧来到哈市第一专科医院就诊。

经过检查及询问病情,八病房副主任潘志超诊断她为空心病,经过心理治疗,小陈的睡眠障碍和抑郁情绪有所改善。潘志超介绍,很多市民对 " 空心病 " 这个词感到陌生。这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近年来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种情绪障碍。

" ‘空心病’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不是一种疾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存在强烈的孤独感、无意义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去学习和工作。" 潘志超介绍,空心病的一些表现和焦虑症、抑郁症相似,但却不影响人的正常社会功能。

" ‘空心病’常见人群便是年轻人,且多数都是成绩优异的人。因为这些人从小给自己制定的目标便是好好学习,所以他们能很好地适应学习生活。但步入社会后,却发现包括人际关系处理、职位升迁、支撑家庭等事件都比学习困难,导致自己一时无法适应,找不到自己的目标。" 潘志超表示,空心病多与成长环境、学习压力、对社会适应程度有关。最好的预防方式便是建议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要只关注学习能力,学习只是人类适应社会的一种工具,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要培养孩子逐渐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步入社会后应多自我调整,培养自信心。不要给自己设立过高目标,认真思考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并为之努力,让自己的兴趣成为动力。

潘志超强调," 空心病 " 并不是一种疾病,没有对症的药物。但市民应注意观察自身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有无法自行调整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问题,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帮助,及时干预。

编辑 宋芮彤

值班主编 寇青

相关标签

抑郁症 抑郁 焦虑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