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人间烟火
"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人生最直接的幸福,便是唇齿之间的那点香甜,当厨房雾起袅袅烟火,亲密的情感就在这方寸之间得以升华。《舌尖上的中国》有说,"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 "。而厨房是承载这份幸福之地,锅碗瓢盆在这里碰撞、柴米油盐在这里交融,一日三餐、一蔬一饭都是最平凡的小幸福,却可品味出生活的鲜活与踏实。
在中国,虽然星级厨师大都是男人,但家庭煮妇却多指女人,于是厨房被默许为女人的领地。小时候,母亲便是家里厨房的主人。我总看她有条不紊地洗切剁、煎炒烹、炖蒸煮,在热气腾腾中端起的是人间美味,放下的是疲惫烦闷。母亲告诉我,每一份美味佳肴,重在取材、贵在分寸,多一分则老、少一分则生,美味的关键如做人一般,要把握其中的分寸。当时的我也听不懂那些,只觉得厨房是家最温热的部位,因为有火苗跳动,有源源不断的爱和能量流出。暖灯之下,家人围坐餐桌,在食物的香气中娓娓道着生活琐碎,暗合着食物的酸甜苦辣有悲有喜。
后来我也有了家、有了孩子,开始尝试着像母亲一样成为家里厨房的主人,洗手作羹汤认真对待三餐,也甘之如饴努力过好四季。面对不易控制的人生,反倒厨房更显单纯而有味。虽然最初总是忘了盐、少了醋,把锅烧成黑炭、将菜炒个稀烂,但这些囧事却调剂了生活的生硬一面,变得有趣且难忘。灶台上摸爬滚几许时日,如今站在灶台前,我也可从容感知食材中的泥土清香,赋予那些鲜艳水嫩的蔬菜全新形态。而烹饪的过程犹如布局列阵,脑海里有了大致梗概,再一点点填满。从视觉开始,看蔚蓝的炉火呼呼舔着油黑的锅底,油出香味后放葱姜蒜,伴着刺啦声下锅蔬菜,掐着时间调和五味,其中也慢慢悟出母亲说的 " 分寸 "。最后找个晶莹的瓷盘,小心翼翼盛好,放置到棉麻的餐垫上,虽是普通家常菜也需用精致的碗碟相衬,让生活充满仪式感。《道德经》里讲:" 治大国若烹小鲜 "。生活就是烟火缭绕的厨房,繁琐之余依然乐此不疲,是一种热爱和享受生活的态度。把一道菜料理得有滋有味,同样也就能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每每饭后,杯盘狼藉、残渣纵横、油污斑驳,一股脑堆在厨房之中。但这令许多人头疼的洗碗环节,在我看来却散发着哲学的气息。洗碗是个统筹问题,要层次分明、依次清理,让无序的锅碗瓢盆走向有序。过程中,可听搓揉筷子的韵律,可观擦拭碟碗的洁白,亦可赏洗洁精化开油污的拨云见日。思绪伴着清水,清脆击打那些质地不一的陶瓷,叮叮当当的节奏里锁住双腿、奴役双手,却解放了大脑。此时,随性思考人生的各个维度,看看个别碗碟上岁月留下的划痕、缺口,像极了这不完美的人生。变脏为净、化零为整,从大乱到大洁,付出瞬间便有了的回报,其中成就感自不必言,其中乐趣也难以为外人道。
这人间最袅绕缤纷至繁至简的,是烟火气;这人间最深入人心难舍难分的,是烟火气。汪曾祺说:"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生活就是如此简单,不用每天攒局,从你进入厨房为家人准备一顿饭的那一刻起,幸福的味道已经开始。当你在柴米油盐里寻找到对生活的热忱时,便会觉得事事明朗、未来可期、人间值得。
时光慢些吧
有人说,成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在这趟旅行的每一个岔口处,做选择是我们自己,替我们担心的只有父母。这份牵挂的爱,不以占有和索取为目的,不因放手和离别而消除,也不畏距离和岁月而浓淡。只是太多理所应当让人觉得平常,我们习惯了享用,往往忽视了与时光较劲的父母,对这份爱的回应和回馈太轻、太少。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的确是这样,母婴分离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告别,离开温暖的襁褓,独立感受世间的温度。而从上学那天起,我们就开始一次次把背影留给父母,上了中学才知道家只在周末、读了大学才知道家只有寒暑假、背井离乡才知道家只剩大年初一到初七。就这样在与父母的一次次目送离别中,读书求学、上班工作、结婚生子。不知道从何时起,与我们最亲的父母变成了廖廖相见的远方,父亲的深爱是偷偷打在你银行卡上的数字,母亲的牵挂是总嫌你行李箱缺衣少食的重量,而我们的想念多是简单的一通电话。
年少时,不解离别的哀愁、不懂世事的复杂,父母的苦口婆心,换来的是我们的不耐烦。自以为是、理直气壮的我们急于挣脱束缚,好似刀枪不入的往外闯,没意识到世间最了解自己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直到步入社会,遇到挫折的我们,在父母关问时假装对所有的委屈毫不在意,关上门却不争气的偷偷流泪。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你如生命。直到独在异乡,才渐渐感到,父母的唠叨有了温度,曾经向往的自由生活是多么的孤寂空洞。
如今,逝去青春、趔趄步入中年的我们再回首年少,不是缺乏拥有,而是忘记了珍惜。父母多年的付出,用 " 恩重如山 " 听起来不太自然,回头去看,这是说了谢谢反而才亏欠的情感。现在的我们很想回 " 家 ",不是一个有地址、门牌号的地方,而是一段承欢父母膝下时光。他带走了所有,又留下了所有,带不走的是父母,留不下的也是父母。因为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终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会老去,他们需要我们去保护,而只有真正成长起来的我们,才有能力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去保护他们。为人子女,不要相信所谓的来日方长,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要在来得及的时光里,尽快成长、尽情陪伴。
当有一天,我们也为人父母,会发觉生命就像一个金字塔,孩子正在这边慢慢往上爬,而父母已经在另一边慢慢往下走了。他们慢慢地也变成了一个小孩子,吃饭和行动也像孩子一样慢慢地。此时我们也应该用更多的爱心去陪伴,更多的耐心去体谅,就像小时候他们爱我们一样,耐心和温柔。在抚养与赡养的短暂轮回里,我们可以与自己做一次商量,尽可能地停下自己的步伐,静待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慢慢成长,直到他追赶上来。同时,也放慢自己的脚步,搀着父母慢慢走向晚霞的温暖中,把时间和亲情的距离拉得更近、更密一些。
终究,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挣脱逃离又慢慢回归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场与父母和解、向父母靠近的朝圣。每个人的辉煌,都是一场用砥砺前行回报养育之恩的致敬。我们终将成为父母的教化和传承,父母始终都是我们的堡垒和乡愁。只是,但愿,时光慢些吧。(作者:刘 丹)
编辑丨李雪岚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