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播州区大发天渠党性教育陈列馆里,86 岁的黄大发缓缓走过长廊,仿佛走入时光隧道,墙上的张张照片,将他的思绪拉回到上世纪 60 年代。问起当年挖渠的初衷和艰苦过程,黄大发老人深叹一口气说:" 辛苦得都有点不想回忆了。"
近日,"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丰碑与实践 " 主题采访团来到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草王坝,86 岁的黄大发老人精神矍铄,带着大家走到田间地头,走到他用了半生的时间,带领村民在悬崖绝壁凿出来的 " 天渠 " 上。
" 简单说嘛,就是家乡缺水太严重,大家饭都吃不饱,我作为共产党员,决心带领村民改变家乡,于是前后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靠大家的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近 10 公里长的水渠。"
" 记得我 6 岁的时候,不小心将喝的水打洒了几滴,我母亲看见了冲过来就把我的脑壳打起包。为哪样打我?就是那时候水实在太珍贵了。"
现如今,走在草王坝的田间地头,黄大发满满的都是骄傲。他指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的大桥说," 快合拢了,这是遵义到仁怀高速路要经过的大桥,以前哪里敢想,高速路修到了家乡旁。" 说完,呵呵呵一直笑。
一路上,黄大发特别喜欢说 " 不怕 " ——不怕苦、不怕累,在他嘴里什么都是 " 不怕 "。想着他 86 岁高龄,爬坡上坎时上前搀扶并叮嘱他小心,他头也不回地手一挥,还故意轻快地跳几步,像小朋友故意示威似的把大家甩在身后,嘴里念叨:" 不怕不怕,我自家能走。"
在大发天渠党性教育陈列馆的大门口的电视屏上,滚动播放着他 2017 年 11 月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被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画面。黄大发聚精会神地看着,并在即将出现他画面之前,手舞足蹈地给大家预告:" 快看快看,马上到我了!" 画面重复了几遍,他就预告了几遍。
随后,黄大发兴奋地带着大家来到一处观景台,在他的前方 200 米,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遮掩下,是新建的旅游民宿。在他的身后,是建成不久的大发天渠旅游服务中心,现代化的美学建筑让人流连驻足,木质和石头的绝妙运用,让游客们也忍不住在此打卡拍照。
黄大发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感叹地说:" 真的太开心了,以前这些我以为只有到贵阳和遵义才能看到的现代化景象,哪个晓得,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了。做梦都开心得很 ……"
" 以前大家修渠是为了能吃上大米饭,现在不仅是大米饭哦,我看家家户户日子都好得很。"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黄大发和村民们一起种下水稻、新栽种的树子也长出了新芽,这块几代共产党人奋斗的红色土地上,生机盎然。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田原 彭理
贵阳广播电视台记者 陈春柳 冯德稳 黄蓓 韩博
编辑 梁晋毅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