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图 / 通讯员提供
6 月 19 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获悉,100 家致力于广州非遗社会传承和传播的单位获评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1-2023 年)。这 100 家非遗传承基地将助力广州非遗的社会传承和传播。
梁雪珍老师与市桥中心小学学生一起进行广绣展演
传承基地是非遗社会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广州非遗传承基地为三年认定一次,每批认定的基地有效期是 3 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数量多、范围广、成效佳,是本批次传承基地呈现的显著特点。
本次认定的传承基地数量多达 100 家,比上一批 47 家,呈倍增之势,显示出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广州非遗保护中;传承基地类型多样,包括学校、博物馆、旅游单位、行业协会、文化公司等各类单位;传承基地覆盖非遗面广泛,涉及粤剧、岭南古琴艺术、广绣、广彩、咏春拳、洪拳、广东音乐、粤语讲古等 50 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了非遗名录全部十大门类。
余荫山房开展灰塑实习课,崔镜兴老师进行现场授课
" 获评的传承基地展现了广州非遗在全社会传承传播的可喜成效。" 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体现之一是学校占比突出。本批次传承基地里共有学校 68 所,涵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大学等多个教育层次," 非遗进校园 " 成果斐然。
2020 年,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中国青年网主办的第二届 " 非遗进校园 " 优秀实践案例中,广州市 " 广府非遗进校园 " 实践案例入选全国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 " 非遗进校园 " 优秀案例评选共评选出 10 个精品案例和 10 个优秀案例,其中广州精品案例占 2 个、优秀案例占 7 个,获奖占总数的 45%。
此外,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态势蓬勃,有余荫山房、印象文化、粤剧艺术博物馆、锦纶会馆等文旅单位开展非遗传播工作;有一批自发传承非遗的民间社团、民间协会、村委会等基层单位,培植了 " 非遗在社区 " 的深厚土壤。
白云区竹料第二小学的洪拳活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