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 在南京,空气中都散发着创新的味道 "" 创新犹如种子,南京就是它生长的土壤 "……6 月 21 日上午,2021 南京创新周紫金山创新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用五个赋能解读南京坚定创新驱动这一战略选择,并表示将当好 " 园丁 ",耐心地培土育苗,为每一位勇攀高峰的科学家、创新创造的企业家、走在前沿的投资人、追梦逐梦的创业者构建一流生态,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创新之花、成就产业森林的根深叶茂。
创新新标杆
南京,空气中都散发着创新的味道
近年来,南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121" 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科创企业森林积厚成势,城市创新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大幅提升。韩立明说,科技部正式批复《南京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肯定南京 " 树立了创新驱动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随后,她用五个 " 一 " 来解读新标杆背后的含义。
新标杆体现为一组数据的精彩蝶变。持续做好移栽大树、培苗育树、老树发新芽 " 三棵树 " 文章。" 十三五 " 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提高至 3.38%,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至 1.2 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增至 6507 家。
新标杆体现为一串成果的破茧而出。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取得 5G 毫米波相控阵芯片、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等原创性技术突破,有力支撑了国家网络安全和产业安全。
新标杆体现为一批企业的枝繁叶茂。" 十三五 " 期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11 家、省级以上 " 专精特新 " 企业 135 家。
新标杆体现为一群创将的勇立潮头。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 3700 多名,他们之中,有获得诺贝尔奖的顶尖科学家,有放弃外籍身份的海归博士,有走出书斋、走向市场的研究人员。
新标杆体现为一种氛围的悄然而成。目前,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已有 400 多家,孵化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 9000 多家。在南京," 空气中都散发着创新的味道 "。
立足新风口
南京坚定创新驱动战略选择,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南京站到了新的风口,必须坚定创新驱动这一战略选择。作为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基础厚实的现代产业城,南京的选择是坚定不移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产业强市之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 我们将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南京担当,以实施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为抓手,以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用创新为实体经济赋能,加快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产业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韩立明表示。
一是赋硬核科技之能,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抢占未来发展赛道,加快未来网络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水生态安全与健康、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健康食品智能制造等高水平创新平台集群,打造紫东科创大走廊、麒麟科技城等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成为 " 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紧扣制造业发展需求,每年开展 50 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练就更多的 " 独门绝技 "。
二是赋绿色低碳之能,推动优势产业出新出彩。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为牵引,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智慧能源利用体系,打造江北新区碳中和示范区,创建江心洲和南部新城零碳未来城,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聚焦钢铁、石化等产业,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技术变革,切实提升 " 含绿量 "" 含金量 "。
三是赋空间承载之能,推动创新布局优化升级。构建 " 巷、港、湾、园 " 多层次创新布局,促进产业发展空间与科创功能空间高度融合。巷,就是南京独创的城市硅巷,通过盘活老校区、老厂区等资源,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港,就是积厚成势的大学创新港,集聚高校优势学科、研发平台和龙头企业,建设创新高地。湾,就是建设 " 海智湾 " 国际人才街区,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 " 一站式 " 服务,让南京 " 最想留住的幸运 " 找到 " 最想驻足的港湾 "。园,就是整合全市高新园区,深化 " 去行政化 " 改革,完善 "1+15" 布局,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四是赋开放融合之能,推动优质资源内联外引。大力推进区域融合,积极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打造南京都市圈网络型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区域联合研发、平台共享、产业协作。积极深化校地融合,全力支持在宁高校建设一流学科集群、布局前沿科研平台,重点培育 40 家以上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高效衔接。深入抓好全球融合,发挥国家级江北新区、自贸试验区等优势,不断完善海内外联动创新网络,持续扩大国际创新合作 " 朋友圈 "。
五是赋新型要素之能,推动发展环境高效集约。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营商环境、创新环境同步升级。构建数字平台 " 强支撑 ",推动工业互联网与产业生态圈相融共生,每年推出 1000 个以上数字化应用场景,支持创新产品技术迭代、应用推广;用好金融资本 " 强杠杆 ",发挥科创基金、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撬动效应,引进更多创投风投,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等试点,为创新产业营造最友好的金融生态;打造人才集聚 " 强磁场 ",创新人才引培、流动、评价等机制,营造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鹿伟 卢河燕 徐红艳 / 文 顾炜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