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ZAKER 哈尔滨记者 陈悦 文 / 摄 / 视频拍摄制作
24 日,记者从黑龙江省龙凤山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暨学术交流会上获悉,依托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下称:龙凤山站),我省正式成立大气成分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这标志着东北地区首个大气成分观测研究青年创新团队成立。
龙凤山站始建于 1989 年,坐落于五常市龙凤山水库西岸凤山山顶,该站是科技部第一批国家级野外科研站,是目前东北平原地区唯一的本底大气污染监测站点,其观测数据及研究成果对未来地球大气成分的变化起着早期预警、监测作用。此次,成立青年创新团队,旨在加强开放合作创新,联合行业优势力量,协同开展大气成分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
龙凤山站站长宋庆利介绍," 多部门、跨领域、多平台、强师资 " 是团队的主要特色,博导、硕导教学资源与人才梯队培养的 " 研 "" 学 " 结合是此团队的优势。研究团队聚合了队员之间的科研试验设备和数据共享,由点成面形成合力,气溶胶组分监测系统、臭氧、温室气体、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观测设备 40 余台,为野外大气实验条件提供有利支撑。" 聚合青年人才、引进‘外脑’有利于促进我站决策服务能力提升,进一步提高全省乃至东北平原地区大气监测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未来我们将共同开展大气成分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 宋站长告诉记者。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团队指导专家聚合了中国气象局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研究团队成员主要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科院东北地理生态所等科研院所、哈工大等高校和龙凤山站青年人员三部分组成。以上人员在东北地区大气成分观测与实验方面具有长期、系统的科研积累。
下一步,团队将实现成员资源互补,特别关注大气成分在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领域有重大业务需求驱动的研究。在年内组建大气成分光学厚度在线观测网,揭示哈尔滨市等东北典型地区不同来源气溶胶光学特性对污染事件影响机制,基于东北地区常见的生物质类型(特别是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进行源排放测试,建立生物质燃烧颗粒物的来源识别新方法,为我省田间秸秆综合治理提供建议和意见。围绕大气气溶胶对天气、气候、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等影响开展深度研究。
编辑 戴月
值班主编 寇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