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6-28
深晚报道|24小时全方位监测预警,打造危险边坡防治新样本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安全实事纪

科技创新为安全监管赋能,罗湖区在全市率先采用全覆盖纳管模式,创新采用 " 监测设计 + 专业示范 ""AI+ 物联网 " 方式,对辖区危害程度较高的边坡实施全自动化监测,让辖区安全治理越来越智慧。

地质灾害防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罗湖区应急管理局坚持预防为主,创新边坡防治措施,通过开展罗湖区地质灾害和危险建筑边坡自动化监测服务项目,对辖区 29 处地质灾害和危险建筑边坡隐患点开展自动化专业监测,以信息化手段、自动化监测等多种方式实时监测地质灾害,打造危险边坡防治新样本。

▲罗湖区地质灾害和危险建筑边坡隐患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

规划引领 全覆盖纳管整治风险

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同时提高监测覆盖面,避免投资浪费,罗湖区应急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点突出的工作方针,结合重点防范区域和隐患治理情况,对全区危险性较大的约 200 处边坡进行现场踏勘,筛选 29 处人员密集、危害程度较高且难以治理的地质灾害和危险建筑边坡隐患点开展全自动化监测。

▲ 视频监控仪

针对辖区 29 处需开展自动化监测的地质灾害和危险建筑边坡隐患点,罗湖区率先采用全覆盖纳管模式,首次运用全空间智能感知平台,创新" 监测设计 + 专业示范 ""AI+ 物联网 " 方式对 29 处危险边坡实施全面监测,实现危险边坡单次监测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助力打造边坡隐患监测新样板。

自项目运行以来,边坡监测数据平稳,受益楼宇达 29 栋,受益群众 2840 人。

科技引线 24 小时全方位监测预警

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攻克边坡防治难题?在危险边坡防治过程中,罗湖区应急管理局利用全空间智能感知平台,并依托三维 Web GIS 技术搭建地灾预警平台,装置 AI 视频监控,布设 281 套新型智能设备,利用位移、倾斜等传感器自动捕捉和识别坡面形变情况,通过云平台实现 24 小时实时监测和预警。

▲倾斜振动表面位移一体化监测仪

据了解,地质灾害和危险建筑边坡专业自动化监测体系共投入使用监测设备 281 套,其中包含倾斜振动表面位移一体化监测仪、钻孔测斜仪、裂缝计、视频监控仪、雨量计和声光报警器等,通过监测设备及时捕捉风险隐患,为及早开展治理提供一手信息资料。

▲ 钻孔测斜仪

可以说,通过提升危险边坡防治工作水平,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也进一步助推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由被动抢险救灾向主动防灾、减灾、避灾转变。

服务引航 实地调研全链条专业管理

在为边坡防治工作提供专业技术队伍支撑上,罗湖区应急管理局引入专家团队,开展监测项目前期调研,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同时,增派 3 名专家和 9 名项目人员负责监测分析和值守工作,确保第一时间进行异常值界定和预警响应。

罗湖区应急管理局还实施 " 专职防治人员 + 专业技术支撑 " 双重应急保障模式,建立区级、街道、社区、责任单位群测群防四级网络,配备 32 名专职防治人员,用于开展预警处理。

此外,罗湖区还组建了由 61 名岩土、水利、建筑等专业领域专家组成的应急救援库,为应急抢险提供技术力量支撑。

实 事 札 记

远离地质灾害!这是我们常记心中的安全理念。尤其是在汛期台风暴雨高发时段,危险边坡是悬在周边居民头上的一把剑,罗湖区利用科技手段,加强隐患监测,防治并举,有力提升危险边坡防治工作水平,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保安全、解民忧,为民办实事的典型举措。

实事留言墙

这个项目通过实时监测预警,实现了由被动抢险救灾向主动防灾、减灾、避灾的转变,切实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苏亚凌

这个项目很不错。边坡有危险后能及时提醒居民,能很好地对附近居民的避灾防灾知识普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是一个惠民利民、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希望能多推广。

——居民 陶旭红

策划:李瑶娜

统筹:林涛 林咪玲

采写:曾少红

相关标签

物联网 自动化 应急管理局 科技创新 智能感知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