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6-28
人社口述史 | 陈沅沅:亲身见证特区技工教育连上三个台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口述人:

陈沅沅,1945 年 5 月出生,1994 年 8 月 -2002 年 1 月任深圳市第一技工学校(现深圳技师学院前身)校长。任职期间,学校于 1996 年被广东省劳动厅评定为广东省一类技工学校,1999 年被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定为广东省重点技工学校,2000 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定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连续实现三级跨越。陈沅沅个人也先后被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深圳市政府评为南粤优秀校长、深圳市优秀校长。

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创办的第一所技工院校,深圳市技工学校的诞生、发展都是深圳技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深圳快速发展、创造奇迹的一个重要标志。1994 年,我来到深圳,担任深圳市第一技工学校的第二任校长,制定了六年发展规划:1996 年创建省一类技工学校,1998 年创建省重点技工学校,2000 年创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目标确定后,全校师生一道砥砺前行,几年磨一剑,实现了零的突破、质的飞跃,尤其 2000 年对学校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一年,为日后晋升技师学院夯实了基础,争得了入场资格。

我很幸运,因为赶上了好时机,深圳市政府把技工教育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市劳动局的领导班子和学校的教职工团队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支持。如今回顾,我为能亲身参与并见证深圳技工教育的蓬勃发展感到十分欣慰。

从 " 国家干部的老师 " 变成 " 工人的老师 "

我是 1994 年来深圳的,就像一滴小小的水珠汇入了改革开放的宏伟大潮。正是在我来的这一年,深圳市政府提出要建设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紧接着,市政府又先后提出把深圳建设成为 " 教育强市 ",实现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现代化。这就为深圳技工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生机。

▲ 1996 年 12 月,深圳一技校举行省一类技校挂牌仪式。

尽管此前,我已经做过二十五年的教育工作者,先后在安徽和上海担任师范学校的老师和区委党校的副校长,算是 " 老师的老师 " 和 " 干部的老师 "。但是坐在来深圳的火车上,我心里很忐忑,担心自己很难适应全新的领域。因为过去几十年的知识结构所限,我在工科知识和实操能力方面比较薄弱,不知道能不能胜任 " 工人的老师 " 这一全新角色。

深圳经济特区有其自身的特点,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各类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兴办,急缺大批技术工人。但是技工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在这种背景下,市劳动局 1988 年在泥岗路上找了一栋楼房做教学楼,筹建了特区第一所技工学校。当时学校只有一个无线电专业,每年招两个班,授课内容主要是整机维修。在我到任的时候,全校共三个年级,总计 240 个学生。全校只有十几个正规编制教师,一个老师要同时带好几门课,环境比较简陋破旧。

当时,学校正准备搬迁新址。我是 8 月 23 日早上下火车的,8 月 24 日下午就到学校的新址了解情况。政府批给我们 3 万平方米的教学用地,分三期建设。当时第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其他未开发的用地还是一片荒芜,茅草有一人多高,校园里还有一个鱼塘,鱼儿在水里蹦跳,老鼠满地跑。但是,我看着即将封顶的一期大楼,心里燃起了熊熊的创业热情。

从立志、树德开始抓技工教育

技工教育该怎么找突破口?回答这个问题对我很重要。上任当年 9 月,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出了 " 爱生月 " 活动,提倡大家凡事都要 " 多一点 " ——老师为学生多解答一道难题,员工为学生多解决一件难事。我们提倡从小事细节做起,改变学校师生的整体风貌,这为我们以后开展德育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2000 年,一技校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陈沅沅(左二)接受牌匾。

1995 年,学校决定开展 " 一个主题、二个渠道、三个全面、四个结合 " 为内容的德育教育。当年深圳市第一技工学校有三个独特的特点,赋予了实施德育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一,从地理位置来看,我们是全国唯一一所距香港仅一千米的学校,商业氛围浓厚,东西方思想冲突剧烈;第二,从学生现状来看,85% 的学生都来自深圳原住民家庭,家庭经济基础较好,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不严,所以学生普遍比较懒散,穿着打扮完全不像在校学生;第三,从历史契机来看,当时距离香港回归仅两年,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一重要机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帮助他们立志成才。多年来我们不但坚守德育教育这一根本,而且不断创新德育新模式,成效卓著,得到了上级认可,在全省一类技校评估中,获得德育这个项目自评估以来的最高分。

一个人的改变当然要 " 从头做起 ",首先我们就抓孩子们的头发问题,规定男生的头发不能太长,日常不能佩戴过多的金属饰品,上课不能穿拖鞋。学校管理最害怕的就是半途而废,为增强诚信度和仪式感,我组织全校师生,隆重举办了 " 向不文明行为说不 " 校园签名活动,每个班依次走到大操场上,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对十几种不文明行为说 " 不 "。签好名的集体承诺书挂在学校门口,同时用广播和文字提醒孩子们 " 今天你做到了吗?" 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这一活动。这是深圳第一技校自开办以来,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的 " 亮相 "。

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后,学校开始全面着手进行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当时,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比较普遍,校园周边治安状况堪忧。我觉得肩上的责任太大了,就和福田公安分局、福民新村派出所联合起来,警民共同创建 " 文明校区 "。每周至少有一天,派出所民警会穿着警服在学校巡逻一圈。学校还联手家长,创办 " 家长学校 ",形成一个多维度管理体系,有效地遏制校园内不安定因素。" 学生安心、家长放心、老师省心 " 文明校园的创建,使得 1998 年报考入学的人数直线上升。

" 四方筹钱,连守几夜 " 为学生购置教学设备

当时,学校还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就是没有足够的实训场地和设备。1994 年我一上任,就去看学校的账本,当时账上只有 50 多万元。除了发放老师的工资和奖金,我把剩下 40 多万元都用来购置几十台 386 电脑,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电脑型号,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个 " 大手笔 " 不仅一下掏空了学校的家底,也在全市引起了轰动,还被媒体大篇幅宣传报道。

还有一件印象非常深刻的事。1995 年,我们学校开设了电梯专业,但却没有一部真正实用的电梯。老师讲课的时候就在黑板上贴一张电梯的图纸,只能通过讲述的方式,告诉学生们电梯的运作原理。第一届电梯专业的学生眼看就要毕业了,但是却连真实电梯都没实操过,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技工是靠技能吃饭的,离开了实际操作,谈何技工教育?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如果 " 无设备、无场地、无训练 ",提高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当年特区飞速发展,财政资金使用是 " 僧多粥少 ",于是我 " 放低身段、四处诉求、争取理解、筹款解困 "。

当时我打听到市财政局年底有一笔追加款,我就想抓住这个机会。当时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连续好几个晚上蹲守在财政局一位女处长的家门口。有一天晚上终于碰到了她,在聊天过程中,我讲述学校的困境时伤感无奈,那位处长也是一位很有责任心的干部,她被我感动了,对我说:" 大姐,我现在还不能答应你,但是我一定把学校的困难反映一下。你回去等消息。"

没过多久,我们就收到了市财政局的这笔拨款,马上就组织老师赶往湖南衡阳的一座废弃矿山,那里有一部保存得不错的电梯,我们连夜把电梯运回来,用于学生的专业训练,这就是深圳第一部教学实用电梯的由来。

作为一名创业校长,回望一路走来真是酸辣苦甜,看到学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技工院校中的排头兵,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也体悟到 " 岁月静好、负重前行 " 的深刻内涵。现在,中国已经成为 " 制造大国 ",国家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还很大,急需建立一支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要完成这个目标,技工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只要盯着前方的远大目标,就一定能跨过脚下的艰难与坎坷,深圳的技工教育一定能越办越好。

深圳晚报记者 许娇蛟

点击查看专题 >>

相关标签

深圳 社会保障 经济特区 职业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