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项凤华 徐苏宁 / 文 顾炜 / 摄)6 月 29 日," 七一勋章 " 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现代快报曾多次采访报道的 " 当代愚公 " 黄大发获颁 " 七一勋章 "。历时 36 年,黄大发在绝壁上凿出 9400 米的 " 生命渠 "。他表示:" 我们要干一辈子,共产党员就要干到死的那一天。"
连用三个 " 非常 " 表达激动之情
" 我这次来到北京,感到非常高兴、非常骄傲、非常自豪,全国人民都会在电视上看到我们(' 七一勋章 ' 获得者)。" 获颁 " 七一勋章 ",黄大发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黄大发
今年 86 岁的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是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楷模。
历时 36 年,黄大发带领村民,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 7200 米、支渠长 2200 米的 " 生命渠 ",用实干兑现 "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 " 的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 " 当代愚公 "。曾荣获 " 全国劳动模范 "" 时代楷模 " 等称号。
" 我就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家乡建设出力,多作一点贡献,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 黄大发话语朴实、语气坚定。" 我们要干一辈子,共产党员就要干到死的那一天。"
入党立誓:开山修渠让百姓喝上清水
如今,遵义的大发渠已经成为当地一大景观,吸引着不少游客。这条承载着黄大发半生心血的水渠,也让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 年 3 月,现代快报记者曾赴贵州,与黄大发同吃同住 8 天,寻访大发渠的源头。这次水源地的寻访,也正是对黄大发精神源头的寻访。
△ 2017 年 3 月,现代快报记者曾赴贵州采访黄大发
跟在黄大发的身后,现代快报记者走了一遍大发渠,面对悬崖,记者常常不敢迈步,他却健步如飞。这是他走了一辈子的路,熟悉上面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一走到视野开阔的地方,他都会停下来,远眺山谷里的村庄。佝偻的背影透出一股倔强。
23 岁那年,黄大发当了草王坝大队大队长,第二年入了党,那时候起,他就立下了誓言,要为村民做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
草王坝是黄大发生活的地方,这儿曾经是当地最贫困的山村。由于被大山隔断,村里的水源只有村头的一口望天水井。
△大发渠
为了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黄大发对缺水宣战——开山修渠。面对困难,他带着村里人,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历时 36 年,硬生生在海拔 1300 多米的绝壁上凿出一条长 9400 米的 " 天渠 "。 村民们亲切地将这条渠称为 " 大发渠 "。 这条水渠也为村里的发展引来了源头活水。
" 我拿我的党籍保证,一定要把水引进来!"
" 我是一名党员,我不去做谁做!"
……
这么多年来,黄大发强调最多的,就是他党员的身份。说出口的时候,是那么自然。" 他是老党员了,是我们的主心骨。" 采访中,村民徐开伦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跟着黄大发,心里定得很。
△黄大发
退而不休:给年轻党员干部上党课
" 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 黄大发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在修完水渠后,黄大发依旧没有停歇。" 我还想修一座桥,能通到镇里的 ……"
引水、修路、通电 …… 在随后的岁月里,黄大发逐一兑现了自己的誓言。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的一颗心始终记挂着村民的生活,全力带领乡亲致富。因为种植蔬果要比纯粹种粮收入高,他还带头种上柚子树,让村民实现增收。
" 如今村子里修起了桥、连上了高速公路,交通越来越便利,到遵义只要 20 分钟。" 黄大发自豪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村子里发展起了旅游业,老乡家的农产品很畅销,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青山不负英雄志。如今," 大发渠 " 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党性教育新基地。早该退休的黄大发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经常给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上党课,述说 " 大发渠 " 的故事。
" 要一辈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黄大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共产党员 " 不忘初心,立下愚公之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砥砺前行 " 的人生。
现代快报此前报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