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菲 曹华君 ZAKER 哈尔滨记者 罗彦坤 / 文 韩伟 摄 / 视频拍摄
驻足门口栽着橘树的小 " 屋 " 前,马旭老人深情望向门侧的一把小椅子,笑着说," 这个也搬来了?!" 这把小椅子,原本是马旭老人在武汉黄陂那个 " 家 " 纳凉的 " 专用椅 ",一直摆在家门口。现在,这把小椅子搬回了老人魂牵梦绕的故乡木兰。
为了家乡孩子们,耄耋老人捐款千万元。从 2018 年 9 月马旭老人为家乡木兰县汇出第一笔捐款,到如今马旭文博艺术中心建成投用,时隔 2 年零 10 个月,这份跨越千里的无疆大爱,再次将马旭老人与家乡孩子的心贴紧,同时,也将家乡哈尔滨市木兰县与老人 " 第二故乡 " 武汉市黄陂区的共同发展紧紧联系到一起。
6 月 30 日上午,位于木兰县的马旭文博艺术中心揭牌投用了,马老夫妇没想到,艺术中心里原汁原味地再现了二老在武汉黄陂的 " 家 ",他们洁白朴素的生活,成为鼓舞人们的精神力量。
43 个 " 一 " 跨越时空串起故乡情
" 一对羊角辫,一抹故乡愁,一声深情唤,一片哺育恩 "。
黄陂和木兰,南北相隔 2400 公里。时隔 70 余载,马旭老人浓浓故乡情被 " 有心人 " 概括为 43 个 " 一 "。如今,这些内容都展示在马旭文博艺术中心的一楼展厅内,有的是实物,更多的以图片、故事形式存在。
马旭奶奶至今难忘:参军前一夜,母亲缝在她衣袋里一枚铜钱;离家之时,揣走了一个热乎乎的鸡蛋;与丈夫颜学庸结婚当天,没有新嫁衣,只有一根 2 尺长的红头绳;为了能成为空降兵,她给首长写了一封血书 " 军令状 "……
牵手走在马旭文博艺术中心展厅里,马旭、颜学庸两位老人被带回到烽火硝烟的岁月,并重温相濡以沫的往昔。
这是马旭老人第三次回到家乡木兰,与前两次不同,又一次踏上了家乡黑土地,老人脸上添了更多笑容和骄傲,为家乡巨变,更为了家的温暖。在马旭文博艺术中心揭牌前,老人给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以表谢意。当她看到自己的巨幅油画像时,连声称赞:" 画得真像!"
两个故乡安 " 家 ",牵动两份乡情
马旭文博艺术中心一层有间 " 小屋 ",这是间实物陈列展室,等比例还原了马旭、颜学庸武汉黄陂居所的原貌,屋内展陈着用了几十年前的老旧家什:一个塞满书和杂物的老书柜、几个红漆斑斑的大木箱、两张露出破棉絮的沙发、一张不是很稳当的小方桌 …… 用手抚摸着书柜上一张写满日语单词的旧挂历纸,颜学庸老人眼里充满了笑意,那是老伴儿马旭学外语的单词表,绝对真品。
为了更好地再现二老的简朴生活,留住触动大家的那份感动,木兰县几经辗转,把二老的 " 家 " 搬回了故乡。经过众人小心呵护,这些 " 老掉渣 " 的宝贝,连一片纸都没有少,物件摆放的位置,也参照搬家前拍摄的视频资料进行了细致复原。
艺术中心里还设有武汉市黄陂区文化展室,因为都是马旭奶奶的家乡,木兰县与黄陂区缔结成友好区县关系,两地文化交流、发展互助有了更大的平台。
第一批小客人进馆,与马旭奶奶 " 面对面 "
马旭文博艺术中心三层是木兰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内含器乐室、声乐室、多功能教室、多功能排练厅和图书馆马旭分馆。
开馆首日,第一批进馆的孩子们来自木兰县兆麟小学。自从马旭奶奶第一次回乡后,孩子们就没断了跟奶奶通信。马旭奶奶特别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她珍藏着来自家乡孩子的每封书信,老人说,孩子们纯真的童心多少能化解她的思乡情。
在艺术中心里,看到身着 " 军装 " 的小红军们,打着自己教的军体拳,马旭奶奶露出了灿烂笑容。孩子们高声朗诵《少年中国说》、歌舞表演、展示手工作品,向马旭奶奶汇报。
马旭文博艺术中心的布展和应用,马旭夫妇颇为满意,脸上始终挂着笑容。马旭老人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只是为家乡的发展、为孩子们的教育事业做了一点点事,还远远不够,她祝福家乡木兰越来越好,黑龙江、哈尔滨早日腾飞。
编辑 王剑青
值班主编 寇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