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南明河边长大 "
讲述人:王方,1975 年生,45 岁,生在贵阳,长在贵阳
今年 45 岁的王方从小在南明河边长大。快乐的童年和城市的变迁就像一道道光影,无声地融入到静静流淌的南明河里 ……
小时候,王方住在省委附近的南明河畔。" 那时候南明河还没有建设河坝,两边是混有泥土和沙石的河滩,我常瞒着父母去河滩摸鱼。" 在王方的记忆里,南明河十分美好。
后来读小学,读初中,每天要沿着南明河边走过去。慢慢地,南明河的水变得混浊起来。" 枯水季节,河底的淤泥像沼泽地一样,还会发出臭味。" 王方说,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因大量工厂排污,岸旁居民生活排污,南明河水逐渐变黑发臭。原本清澈见底、鱼欢鸟跃的母亲河变成发黑发臭、鱼虾绝迹的黑水河,两岸建了许多低矮杂乱的棚户区。
到上世纪 90 年代,南明河污染状况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曾经是 " 明河清流 " 的南明河,按照国际河流生命学说的观点,成为了一条 " 失去生命的河流 "。大学假期回家时,王方常常站在河边怀念童年的母亲河。
南明河污染治理自 2001 年开始,经过一番艰巨的 " 刮骨疗毒 ",南明河水变清了、景变美了、岸变绿了,鱼虾飞鸟也回来了。昔日植被稀疏的沿河两岸如今处处花红柳绿,景色宜人;当年发臭发黑的河水,如今清流悠悠,鱼虾重现;过去两岸低矮破旧的棚户区变成整洁美观的居民社区 ……
在王方的心里,南明河就像一个见证者,见证着贵阳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着老一辈贵阳人拼搏奋斗的历程。南明河又像一个陪伴者,陪伴稚童一路成长,陪伴城市一路进步,一路砥砺前行!
那一年,贵阳城市空间开始扩大
讲述人:刘明先,重庆人,75 岁,1970 年来到贵阳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为缓解老城区的拥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城区西北部的金华、阳关一带建设一个城市新区。2001 年 10 月,重组的金阳办、金阳公司从老城区入驻金阳,轰轰烈烈的大建设拉开了序幕。
碧海花园是金阳新区首个超大规模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住宅区。2002 年 6 月,金阳新区三纵三横道路骨架建设全面铺开,金阳大道中段提前建成通车,为尽快聚集新区人气,金阳办决定启动碧海花园的建设。
2006 年,刘明先便搬入了在碧海花园新购置的住宅内。" 这边很荒凉,路上基本没有人,我搬来的第一天晚上,一整晚没有睡着,因为怕有强盗进来。" 她说。
当时,在老贵阳人中流传着一句话:" 宁要市区一张床,不要金阳一套房 ",足以说明当时金阳的荒芜程度。
据刘明先老人介绍,当时从贵阳老城区到金阳,只开通了一条公交线路,她家楼下,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只有几家米粉店,平时买菜都需要坐车去老城区买,然后再坐公交回来。天黑了也不敢靠人行道里边走,怕有坏人躲在绿化带里。
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金阳这片土地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荒无人烟变成现在的热闹非凡。2012 年,观山湖区正式建区,贵阳市委、市政府、贵阳国际会议中心、贵阳一中金阳新校区、贵阳北站等都坐落于这里,观山湖区已经成了贵阳市新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截至 2020 年 5 月,观山湖区下辖 3 个镇、7 个街道、49 个行政村、84 个居委会,常住总人口超过 50 万人。贵阳绕城高速、贵昆高速等从此经过;贵广高速铁路、沪昆高速铁路、成贵高速铁路、长昆高速铁路、渝黔高速铁路等在此汇集。
因湘雅医学院而得名的湘雅村
讲述人:朱淑均,1948 年生,在贵阳生活 70 年
" 今天,贵阳人都晓得在花果园至太慈桥间有一个叫‘湘雅村’的地名。" 朱淑均说," 湘雅村 " 并不是一个村寨的名字。
1937 年 " 七七事变 " 后,日本公开发动侵略战争,继上海沦陷后,武汉、长沙告急。一个于 1914 年由湖南育群学会和美国雅礼会合办的私立湘雅医学院在长沙遭到日机野蛮轰炸后被迫迁到衡阳。后衡阳告急,湘雅医学院何去何从关系到学校的存亡。时任湘雅医学院院长的张孝骞力主将湘雅医学院迁到安全的地方保存下来,以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
经学院讨论,1938 年 6 月开始,湘雅医学院开始往贵阳搬迁 ,10 月 11 日学院全部搬迁完毕。湘雅医学院初到贵阳时暂住在东山的大庙中,学院的办公室和教室都是靠租用和借用。后经张孝骞院长的努力以及贵阳的湖南会馆帮助筹划,在离贵阳城次南门外两公里的石洞坡长沙义园(用于安葬死人的墓地)租得一块土地修建校舍。
在石洞坡的山腰上,学院先后建起三栋两层的楼房、两排平房和厨房等校舍,看上去很像一个不小的山村。1939 年 4 月学院建成后,张孝寒院长以 " 湘雅医学院 " 的 " 湘雅 " 两个字做文章,叫总务人员在医学院大门前挂上一块木牌,上书 " 湘雅村 " 三个大字,于是贵阳人便把学院所在的这一地块叫做 " 湘雅村 " 了。
1944 年冬," 黔南事变 ",日本军队打到贵州独山县,于是湘雅医学院只得和许多外地迁来贵阳的医院、学校相继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1947 年 7 月,湘雅医学院才迁回到湖南长沙。建国后,湘雅医学院改名为湖南医学院,现名为湖南医科大学。" 湘雅村 " 这一名称却永远落户于贵阳地名中。今天它成了贵阳 19 条公交车线路在花溪大道的中转站名,为贵阳的交通事业服务。
那些无法抹去的生活记忆
讲述人:王本忠,1937 年生,84 岁,在贵阳居住 63 年
84 岁的王本忠说自己记忆力衰退了,很多事情记不清了。但是,他还记得花园式的老客车站、几层楼高的百货大楼、河滨公园里的游园会 ……" 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少时生活的地方,只能留存在记忆和老照片里了。" 他说。
上世纪 80 年代末,王本忠搬家到团坡桥,南明河边都是荒坡,农民在边坡上种菜。" 哥哥家住扁井,那里真有一口井。大嫂每天去洗菜洗衣,大哥去挑水回家喝。" 他说,虽然两兄弟都在贵阳,但很少往来,因为路很绕很窄很难走。
不过,贵阳市区还是很热闹的。王本忠会带着一家人去逛市中心的百货商场。" 觉得那楼真高啊,好几层,特壮观,自己就想住高楼。那时的东西都是要用国家发的票来买,商场里很热闹。" 王本忠说,他常给孩子花一毛钱买一袋牛皮纸包裹起来的糖果,然后再逛到东山电影院,排很长的队买上几张电影票,和家里人看场电影。
贵阳的作坊大都靠着河边,因为用水方便,卷烟、制革和酿造作坊都靠河边,那时候的味莼园已是贵阳最出名的酱油厂了。
时间转眼即逝,王本忠一家继续往外搬,搬到了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别墅。" 每天种花种草,平时和邻居约着打打麻将,周末孩子们就回来聚餐烧烤。" 王本忠说,贵阳的公交车已经开到了龙里这里,地铁 2 号线也通过来了,日新月异,日子会越过越好。
因为一个人,爱上贵阳这座城
讲述人:欧博济,美国人,27 岁,2017 年从美国佛罗里达州搬到贵阳
2021 年,是欧博济来到贵阳的第 4 个年头。走在贵阳街头,除了一头金色的卷发,这张异国面孔很难不让本地人多看两眼。
原本只是想前往一个不同的国家工作 1 年后,便去往下一个国家的欧博济,因为一位叫欧婵的贵阳姑娘,打乱了自己的计划 …… 缘分突然来临,让美国小伙迷恋上了贵阳这座城。
收拾行李,购买机票 ……2017 年 7 月 1 日,欧博济终于顺利飞抵贵阳龙洞堡机场。
到贵阳不久,欧博济在一家语言培训机构当外教。工作期间,欧博济认识了正好在机构实习的贵阳女孩欧婵。欧婵是学英语的,她教了欧博济许多中文和贵阳方言,慢慢地,他们坠入了爱河。
" 我们在一起将近 4 年了,原本我打算在贵阳呆 1 年后去往其他国家,但是欧婵的出现,打乱了我的计划。目前,我计划定居在贵阳,成为一名新‘贵阳人’。" 欧博济说,在贵阳的这段时间里,他顺利地拿到了中国驾照。今年初,他还拿到了 HSK(汉语水平考试)初级证书。
" 我希望能在贵阳拥有一个真正的家。当别人问起我家在哪里的时候,我将回答我家在贵阳。" 欧博济说。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芳 杜娟 陈佳艺 整理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