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进一步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
《意见》指出,2021 — 2025 年,城镇学校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入学需求,全国义务教育阶段 56 人以上大班额比例进一步降低;学生寄宿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良好的育人氛围更加浓厚。
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
各地要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为重点,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按照 " 实用、够用、安全、节俭 " 的要求,优先规划、持续改善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办学条件,切实加强未达标学校建设。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学校教室、宿舍、食堂等设施建设,配齐洗浴、饮水等学生生活必需的设施设备,推动清洁取暖进校园和卫生厕所改造。改善学校寄宿条件,重点满足偏远地区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根据需要建设心理咨询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打造乡村温馨校园。继续改善规划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支持乡村学校因地制宜开好音体美等课程,保障教育教学需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完善教育配套设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就近入学。
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
各地要统筹兼顾城镇化进程和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要求,完善区域内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引导学生合理流动。要根据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和财力状况,优化完善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新建、改扩建必要的义务教育学校,满足城镇学生入学需求,避免产生新的大班额现象。鼓励各地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拓展办学空间有困难的中心城区,积极探索校舍综合利用模式,提高学校空间利用效率。
保障教师收入
在做好义务教育能力提升工作的同时,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依法加强义务教育教师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多渠道解决好教师基本住房,建设必要的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加大在职培训、学历教育力度,提高义务教育教师素质。职称评定等要向中西部农村教师倾斜。
《意见》指出,对照重点任务编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2021 — 2025)》,各地要牢固树立 " 节俭办教育 " 的理念,不得规划建设豪华学校。规划编制要合理可行,充分考虑当地财政可承受能力。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和东部部分困难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适时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潇湘晨报记者 骆一歌 实习生 李汶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