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分子转账给江仪的 3100 元钱截图。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 我‘骗’了骗子 3100 块钱,他说他要告我,还让我坐牢,我该怎么办?" 近日,在中国农业银行长沙农大支行里,女大学生江仪(化名)向银行经理讲述自己的遭遇,并询问是不是真的要坐牢,银行工作人员随后报警。立案后,公安机关联合银行对该案进行了调查。
大学生被骗的事情屡有所闻,但骗子被一个女大学生 " 骗了 ",还真是新鲜。" 骗子反诈意识还不够强 "" 骗子被骗,天塌地陷 "" 骗子的智商还有待提高 "…… 听到这桩 " 奇闻 ",乐不可支的网友们纷纷发出诸如此类的戏谑调侃。
女大学生江仪究竟是如何做到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的呢?
骗子其实还是老套路,先以银联总行工作人员的身份给江仪打电话,告知其账户已欠数万元,并发给一个网址,要求她点开链接立即转账到某银行账户上去。之前有过网贷经历的江仪,当时就慌了。见她 " 上钩 " 后,对方称她可以通过某公司的贷款平台进行 " 套现 ",为博得信任,还先行给她的支付宝转了 3100 元,要她将剩余部分一起转到指定账户。
关键时刻,江仪冷静下来,越想越觉得不对,一边用没钱的理由稳住对方,一边往银行赶,成功 " 反杀 " 了骗子。
此次骗子被 " 骗 ",虽然只是个例,但这种偶然背后,实则有其必然性。就骗子的 " 套路 " 而言,不仅没什么明显漏洞,其预先支付 3100 元的 " 好心 ",更具迷惑性。一开始表现出明显慌乱的江仪,之所以没有上当受骗,只是因为她想起了前不久银行在学校举行的 " 防诈骗知识入校园 " 讲座中提到的电信诈骗。
一场讲座,就在其内心深处埋下了反诈骗意识,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骗子被 " 骗 " 令人拍手称快,可前不久一则 " 反诈宣讲员被骗 18 万元 " 的消息,则令人啼笑皆非。
据报道,江苏常州某企业反诈宣讲员小燕遭遇 " 校园贷 " 诈骗,对方告诉她曾用过校园贷,不注销会影响征信。她回想起曾把身份证借给同学去刷单,于是就把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最后上当受骗。她报警后表示,骗子深谙受害人心理,不停地催促,让人根本来不及思考。
▲江苏常州一反诈宣讲员被骗 18 万元。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一个是防骗 " 小白 ",一个是多次参加反诈宣传活动的宣讲员,何以前者能 " 反杀 " 骗子,后者反而 " 中招 " 了呢?值得深思。
电信诈骗本来就是博一个概率,其 " 成功 " 不是骗术多么高明,而是在广撒网之下,总有些 " 大意 " 的人会 " 中招 "。
比一般人更多反诈意识和反诈能力的反诈宣传员,潜意识里很可能觉得拥有 " 丰富 " 反诈经验的自己,不太可能会上当受骗,滋生了麻痹大意思想。
没想到亲身经历骗局之时,一时疏忽就被精明的骗子乘虚而入了。反之,没啥 " 经验 " 的女大学生,无非就是多长了一个心眼,就成功避开了陷阱。
女大学生 " 骗了 " 骗子 3100 块钱和反诈宣讲员被骗 18 万元,都不能只当成笑谈。一正一反两个案例,都证明了提升反诈骗意识的重要性。
骗子的招数或许会不断 " 与时俱进 ",但其 " 套路 "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涉钱信息勿轻信,只要多长个心眼,就不会交 " 智商税 "。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为女大学生的机智聪明点赞,而这堂生动的 " 防骗课 " 更值得所有人好好学习。
同时,也告诉我们,只要加强日常反诈宣传、及时普及反诈知识,人人都将反诈意识深植于心中,又何愁不能 " 天下无诈 "。
来源:新京报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