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 浙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浙江在全国的经济文化地位,与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要求,与浙江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不匹配。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7 月 2 日,浙江省教育厅官网公布《浙江省高等教育 " 十四五 " 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眼下浙江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此之前,浙江省政府官网发布《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 " 十四五 " 规划》,其中也提到," 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强、高端创新人才紧缺、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偏少等短板还比较明显,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强 "。
作为科技活动参与者和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无疑是发展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然而,浙江与长三角另外两个兄弟省份相比," 高等教育比不上江苏、科技创新拼不过安徽 " 的声音,多少刺痛着当地的神经。
尤其是进入 " 十四五 " 新阶段,浙江面临打造 " 重要窗口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人才强省和创新强省的重任,补上高等教育这块短板已成当务之急。
01
浙江高校数量不多、整体实力不强的现状,由来已久。
1952 年,全国迎来高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原文、理、农、医、法等学院和科系被拆散,分别流向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其他院校,大量师资人才也随之调离;
1998 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学校合并组建成新浙江大学,成为当时全国学科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
种种历史原因,为如今浙江高校 " 一家独大 " 的局面埋下伏笔。
四校合并第二年,浙江大学即列入首批 9 所国家 "985 工程 " 建设计划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与此同时,地方高校的规模和实力不可避免被削减。
直到今天,浙江无论是 "985""211" 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仅有浙江大学 1 所。除此之外,仅有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大学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相比之下,同处长三角的江苏有 2 所 "985"、11 所 "211"、15 所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安徽有 1 所 "985"、3 所 "211"、3 所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上海则分别达到 4 所、10 所、14 所。
不只是高水平大学,从高校数量来看,浙江也不占优势。
根据教育部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2740 所(不含港澳台地区)。其中 8 个省份各拥有 120 所以上高校,处于 " 第一梯队 ",从高到低分别为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及河北。
结合经济实力看,GDP 体量在全国排名靠前、高校数量却明显偏少的省份中,浙江和福建尤其突出。
一直以来,高教资源 " 先天不足 " 的浙江也在努力追赶。
2017 年,浙江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 " 以超常规举措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 "。
2019 年 1 月,浙江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提出到 2022 年,高水平大学数量达到 10 所左右,50 个左右的学科达到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标准等量化目标。
最近一个月来,浙江更是接连出台科技创新、教育事业、高等教育等多个领域 " 十四五 " 发展规划,系统回答未来 5 年浙江教育工作的目标、主题、路线等问题,其中不乏对高等教育、高校建设的重点部署。
来源:《浙江省高等教育 " 十四五 " 发展规划》
总体而言,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 " 十四五 " 发展规划》明确的目标:到 2025 年,12 所左右高校进入全国一流行列,60 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 10%,部分学科(领域、方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500 个专业入选全国一流专业建设点," 形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
02
集全省之力发展高等教育,已有一定成效。
浙江省教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2.4%,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 114.9 万人,研究生在校生规模 11 万人,较 " 十二五 " 末分别增长 15.9% 和 73.2%;3 所高校 20 个学科进入国家 " 双一流 " 建设,75 个学科领域进入 ESI 前 1%;" 十三五 " 期间,共向社会输送 152.6 万余名毕业生,其中 85% 以上留在浙江工作。
但与邻近的沪、苏等地相比,差距仍然明显。
例如,江苏 2020 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201.5 万人、比浙江多 86 万人,研究生在校生 24.4 万人、超过浙江的 2 倍。
江苏高校不仅数量居全国第一,远超浙江;实力也与浙江拉开不小差距—— 15 所高校入选国家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全省 30 所高校 165 个学科进入 ESI 前 1%。
" 质 " 与 " 量 " 的差距,在创新能力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发布的 " 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2020)" 显示,上海独占榜单 " 第一层次 ";" 第二层次 " 有南京、杭州、苏州、合肥 4 城;" 第三层次 " 为芜湖、无锡、宁波、常州、南通、扬州、镇江 7 城。其中,安徽排名第二的城市芜湖超过浙江 " 第二城 " 宁波,居 " 第三层次 " 首位。
面对强手如林的竞争,浙江自然 " 坐不住 "。
图片来源:西湖大学官方微信号
从最近公布的《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 " 十四五 " 规划》《浙江省高等教育 " 十四五 " 发展规划》等文件来看,补短板的重点之一,在于优化完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打造 " 高水平大学集群 "。
例如,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引导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向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和大湾区核心区重点聚集,服务区域发展战略。
在特色发展方面,支持浙江大学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并引领带动辐射浙江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支持西湖大学开展新型省部共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加快 " 世界一流学科 " 建设,支持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支持一批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校创建国内特色高水平大学 ……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开文件首提省部共建西湖大学,也意味着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有望再迎身份 " 升级 ",为国内民办高校发展路径提供新尝试。
03
发力省内高校建设同时,浙江还特别注重向外借力,与其他高校 " 牵手 " 合作。
在《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中,浙江就明确,将设立引进高水平大学省级引导性资金,到 2022 年 , 省财政安排 50 亿元专项资金 , 争取引进 20 所左右国内外著名高校在浙办学。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这种开放办学的理念,浙江其实早有尝试。
2004 年,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和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建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简称 " 宁诺 ")横空出世,成为国内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该校最新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9 届硕士毕业生中,43.6% 在甬就业,20.9% 在浙江其他城市工作;博士毕业生留在浙江工作的比重也达到 44%。
虽有 " 中外合作办学先行者 " 的光环,眼下的浙江,仍在努力巩固和强化这一先发优势。
根据规划,浙江将引进新办 2-3 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水平大学,引进 4-5 所高水平大学来浙举办校区 ( 分校 ) 或研究生院。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在吸引国外合作院校方面的优势,新办 3-4 所中外合作学院。同时,支持省内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举办 10 所左右二级学院,开展各类项目合作。
其中,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区域。浙江省教育局官网显示,近年间,浙江高水平大学引进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中法航空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圣光机联合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比萨研究生学院等一批院校相继引进设立。
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在杭州和宁波设立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设立杭州高等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设立宁波研究院,开展科技攻关和协作、成果转化,并将适时开展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
公开报道显示,去年一年内,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等多个研究院集中揭牌成立。
上述两份最新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实施国内外名校 " 筑巢引凤 " 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来浙开展合作办学,超常规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从正视差距到着眼自身补短板、合作办学引外援,可以预见的是,浙江距离 " 高等教育强省 " 目标,正越来越近。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