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7-07
政法群英榜|谢雯:用文字传递司法力量与温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编者按:

和平年代,政法队伍是奉献最大、牺牲最多的队伍。深圳政法干警将自己平凡的岗位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平台,立足本职、为民服务、勤勉敬业,他们有的在法庭上公正审判,有的奔走在扫黑除恶的一线,有的在公益诉讼领域守护绿水青山,有的坚守在高墙内始终司法为民,有的忙碌在社区守护一方平安 …… 集中展示了新时代政法队伍的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斗争锐气。在过去的五年里," 政法群英榜 " 专栏刊发报道了 177 位奋战在一线的深圳政法干警的先进事迹。

今年,深圳晚报联合深圳市委政法委将继续办好 " 政法群英榜 ",同时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开设 " 政法英模培树进行时 " 专栏,建立英模培树长效机制,进一步讲述深圳政法英模感人故事,唱响政法英模赞歌,激励引领广大政法干警忠诚履职、担当作为,营造学习英模、崇尚英模、争当英模的良好风尚,以优异成绩向建党 100 周年献礼。

▲谢雯

谢雯出生于四川眉山,是个标准的 "85 后 ",她有着一张娃娃脸,也有着川妹子的直爽干练。2011 年,她从中山大学诉讼法学专业硕士毕业,2014 年怀揣着法官梦想考入深圳法院系统,现为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审判员、二级法官。

在前海法院六年来,谢雯笔耕不辍,撰写司法改革方案、司法保障意见、工作报告、调研课题、审判白皮书、宣传文稿等材料 500 余篇,约计 300 余万字。与此同时,她也获得不少荣誉,比如个人二等功 1 次、三等功 2 次、深圳市百名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深圳法院十大英模等。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脉搏,传递司法的力量与温度。

做改革的见证者实践者和奋进者

" 我们正在经历最好的时代,它让我们的法治理想在表达,公平正义的期许在实现。" 谢雯说在前海法院,她遇见了如灯塔般给予指引和帮助的前辈,也遇见了专业精进、团结友爱的同事。在这里,她的法官理想从最初的模糊概念,变成最清晰的认知和坚守,画上了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 年 1 月 28 日,前海法院揭牌成立。作为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建设的司法改革示范法院、改革开放最前沿的自贸区新型法院,前海法院自成立起就在聚光灯下承担着不一样的使命和责任。" 六年来,前海法院的定位从合作区、自贸区,到粤港澳大湾区,再到深圳先行示范区。" 谢雯说在自己的工作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脉络,与之同频共振,深感幸运。

改革创新一直是前海法院的主旋律。谢雯至今还记得参与撰写的第一个重要文件,是全国首个《自贸区和合作区司法保障意见》,接着是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方案,2017 年推出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审判机制改革纲要,2020 年又主笔撰写《服务保障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她牵头负责编写的 56 项改革案例入选前海法治领域制度创新成果,2 项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案例,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司法改革示范法院作出了积极贡献。

▲ 2020 年 10 月,作为深圳法院青年干警代表,谢雯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

" 前海法院是全新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的新型法院,创新改革、建章立制,我们没有太多经验参考,全凭摸着石头过河,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 谢雯笑着说当看到书本上学到的很多知识付诸于司法实践,自己又能参与其中见证改革、实践改革,这种收获感和幸福感无可比拟。比如域外法查明与适用、律师费转付、促进合理调解、香港地区陪审员制度,从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到制度设计,每一项改革都凝结着谢雯和同事们的心血。

2016 年,谢雯协助主审法官撰写了前海法院第一件适用香港法判决的裁判文书。从委托香港法律专家查明香港法律,对查明的法律和判例进行认定,再到在判决书中对采信香港法律和判例的说理分析,她在主审法官的指导下边查资料边研究理论和案例,边草拟判决书。" 裁判文书是最直接传递司法态度和专业素养的载体,必须要认真琢磨清楚每一个问题,这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 谢雯说。

让更多人感受司法的力量和温度

随着国家各项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到前海法院,负责司法宣传工作的谢雯感觉责任重大," 我们不仅要做改革的见证者、实践者、奋进者,也要做改革的传播者 "。谢雯说自己是真正的 " 幕后工作者 ",每次看着领导或同事们向媒体讲述前海法院改革发展的故事,从旁观者的角度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些年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会特别感慨和感动。

六年来,谢雯牵头编写了服务保障自贸区发展、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审判、知识产权审判等白皮书,并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其中中央、省、市媒体针对前海法院的改革发展刊发报道共计 400 余篇次,包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时人民日报社《任仲平政论纪录片》、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周年《飞越广东 · 特区 40 年》等重大纪录片。

▲谢雯在办公室研读资料。

谢雯还主笔撰写了《开放、创新、专业!前海法院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审判的三个关键词》等文章,刊发于《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媒体。" 很多人认为写材料枯燥乏味,其实写作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生动而有灵性,我们可以通过文字,传递我们对追求公平正义的态度,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我期待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司法的进步。" 谢雯说。

这些年,每次接待采访的记者、参观的客人,谢雯都会和他们聊聊前海法院的印象。一位香港调解员曾说:" 我在香港都告诉我们同行要去前海法院看看,内地的法治建设早已今非昔比。" 听到这种评价,谢雯感到由衷地骄傲和自豪," 这么多年我们也算不负青春,不负重托了 "。

用学术研究引导和检验司法实践

司法改革、创新探索,都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在各项创新改革中,也需要细致的观察、评估和反思。谢雯一直牢记研究生毕业时老师的叮嘱,要坚持学术理想。近年来,谢雯牵头完成了最高人民法院、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重点调研课题 10 余项,针对综合性司法改革、内地与香港民商事裁判认可与执行、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涉外审判改革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全国法院系统第 28 届学术讨论会上,谢雯摘取一等奖桂冠。

在被誉为全国法院系统 " 奥林匹克竞赛 " 的学术讨论会中,她撰写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的进路》获全国法院系统第 28 届学术讨论会一等奖,这是深圳法院首次在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中获一等奖。2020 年初,谢雯参与制定前海法院繁简分流改革方案等相关工作,近距离观察和思考改革后,撰写了《普通程序独任审制度的有效性建构》,获得全国法院系统第 32 届学术讨论会二等奖。

谢雯认为,学术研究和司法实践不是脱节的,而是相映成趣的,有时候用学术的视角观察和反思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也是改进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她说," 有一句话我一直特别喜欢,‘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学术研究是一个寻找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满了奇迹和发现,也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脉搏,传递司法的力量与温度。"

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相关标签

深圳 自贸区 审判 改革方案 最高人民法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