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工匠村走出来的手艺人,尝试 " 复活 "5000 多年前古人制作彩陶的工艺。
50 岁的马黑麦出生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银川镇工匠村。他的爷爷是泥瓦匠,会做大水缸,父亲则专做花盆。马黑麦从小喜欢玩泥巴,常帮父亲做工。
(马黑麦正在制作彩陶。新华社记者马莎摄)
年龄渐长,马黑麦对泥土的认识不再只是坛坛罐罐,临夏浓郁的彩陶文化令他着迷。
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就会制作精美彩陶。他们用红泥做坯,用黑、红、白色的颜料绘制丰富纹饰。5000 多年前马家窑文化的历史遗迹,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5 年,马黑麦成立了一家公司,尝试 " 复活 " 远古时代的彩陶工艺,生产彩陶产品。" 古老文化不应只在博物馆里供人观赏,也应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寻找当地的红粘土、高岭土、锰矿石和赤铁矿石,是第一步。工序和工艺则更为关键。
" 远古人类在做彩陶时,大多利用泥条盘筑法。" 马黑麦边说边将泥土揉搓按压成条状,然后一层层盘放在底座之上。此前,这些泥土经过了晒干、粉碎、浸泡等多个步骤。
(马黑麦正在制作彩陶。新华社记者马莎摄)
黏合的工作得有巧劲儿。" 胳膊发力会把陶罐弄歪,得手腕轻轻出力。用泥水做黏合剂,轻轻捏一捏,然后用灰刀轻轻拍打,才能严丝合缝。" 他说。
彩陶之美,不仅美在器形,更美在颜色。马黑麦有着让花纹浓亮如漆的秘诀。先将做好的泥坯阴干,待湿度到 30% 时再描绘纹饰,然后打磨表面、烧制成型。
" 彩陶王 " 是马黑麦最常复原的一件。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上,有水波纹、漩涡纹等丰富纹饰。他一手转动转盘,一手拿笔在陶器表面绘出流畅线条。
(马黑麦正在绘制纹饰。新华社记者马莎摄)
据专家考证,马家窑文化的诞生基于农业文明的发展,先民那时已过上定居生活。水波纹、漩涡纹等纹饰,可能源自他们对水的祈求。
除了从古人处汲取灵感外,马黑麦还尝试创新,用彩陶制作灯具。电灯的光线从彩陶镂空处透出,似在古今之间架起一座光之桥。
(马黑麦制作的彩陶灯。新华社记者马莎摄)
2018 年,马黑麦成为临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彩陶复制修复技艺 " 代表性传承人。他想把彩陶制作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播出去。" 我带过的两个徒弟都已经出师了,我很为他们高兴。"
2019 年起,马黑麦还与研学机构合作,面向学生、成人开办彩陶制作课程,共计有千余人参加。
" 当地孩子特别喜欢彩陶制作课。希望他们了解家乡文化,把古老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他说。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新华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