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黄埔边检站移民管理警察何峰的微信朋友圈,满满都是他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岑旁小学支教的故事和收获,各种帮扶赞助也随着他的到来而出现在这所小学里。今年年初,何峰响应政策从广州到黔桂交界的农村支教,从民警化身为孩子们口中亲切的 " 何老师 "。
■何峰与他的 " 孩子们 "。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前夕,广州边检总站党委授予何峰 " 优秀共产党员 " 称号。何峰说,不愧对组织重托,不辜负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不违背自己的初衷。乡村振兴步履不停,支教故事还在继续 ……
课堂之外的困难
今年 2 月,得知国家移民管理局要选派民警到广西三江县贫困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何峰毅然决然地坐上了发往广西的高铁。
岑旁小学地处黔桂交界处,位于岑旁村海拔 500 多米的山顶,常年烟雾缭绕。虽然初来乍到时是在春天,但阴冷的天气仍然刺骨,何峰抵达学校后被安排住在由教室改造而成宿舍里。" 气候潮湿、阴冷,寒气像是要扎进骨头里,加之患有风湿病,到了晚上常常是疼痛得彻夜难眠。" 何峰告诉新快报记者。
■岑旁小学。
因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他不得不面对课堂以外的困难。停水停电是常有的事,学校建筑周边仍是未铺水泥的黄土地,一到下雨天便是坑坑洼洼,满地泥泞。不过,得益于多年的部队生活,何峰总能想办法克服。
开口说英语增强自信心
在岑旁小学,最让何峰感到棘手的是孩子们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弱。以英语为例,此前岑旁小学的英语课都由其他科目老师兼任,孩子们并没有受过系统的英语教育。何峰负责的是三年级和六年级的英语教授,不少六年级的学生连英语大小写字母转换都不懂。
为帮助孩子弥补学习进度,何峰决定除了在下午放学后对孩子们进行集中辅导,也需要在周末进行半天的补习。" 每天辅导结束后,我得翻山越岭将孩子送回家,伴随着夜色,山路不好走,特别湿滑。" 何峰再回到学校宿舍时,常常已是深夜。
山区孩子的英语口语底子薄弱,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当务之急。何峰在课堂上利用英语歌曲、游戏、动画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并鼓励孩子们大声开口说英语。他表示,学习口语只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岑旁小学的孩子们正在看书。
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一学期下来,在三年级的英语单元测试中,仅有 2 名学生不及格,最高分 100 分,平均分也达到 72 分。" 比起刚来时第一次单元测试才平均 40 多分,进步很大。" 何峰对此感到欣慰。
授 " 智 " 更树 " 志 "
在岑旁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孩子多留守在家由老人照看,且大多身处贫困家庭。何峰意识到,在此环境下学生的课后教育是匮乏的。为此,他在上课和补习之余,又给自己安排了一项任务——家访。
" 陈某龙家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父母亲都在广东打工,他与奶奶二人相依为命,奶奶农活多,照顾不了。" 何峰为此每周积极上门到访,并向其家中长辈分享孩子在学校中的趣事。而另外一位学生石某胜的父母已经离异,同样由奶奶带着三兄妹留守农村,得知这情况后,何峰还特地骑摩托到市集为三兄妹买了新衣服和学习文具。
" 我长大后的理想就是去上山砍树,一天能赚 100 多元。" 这是某次支教动员大会上一位领导复述起一位山里孩子的话。当时的何峰听闻后如鲠在喉,他深知,授 " 智 " 的同时更要树 " 志 ",支教不仅要带去知识,还要为孩子们树立志向。
实际上,成长于广东梅州的何峰自身亦是 " 山里娃 " 出身。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向岑旁小学的孩子们讲述自强自立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知道,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走出大山,日后才有能力发展家乡,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振兴乡村才有希望。
希望唤起各界关注留守儿童
独木不成林,支教扶贫路上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何峰利用闲暇时间将支教过程中的见闻写成一篇篇支教日志并发表在社交媒体上,藉此号召各界热心人士及身边亲朋好友也积极捐款捐物。
■社会企业向岑旁小学捐赠奖学金及文体用品。
幸运的是,他的呼声得到了回应。短时间内,来自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多家企业先后向岑旁小学捐资捐物约合 5 万余元,各种书籍从四面八方邮寄而来。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越来越多的善心人士知道在遥远的岑旁村里,有一群需要知识的孩子。
何峰告诉记者,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通过朋友圈发布支教见闻的初衷是对自己支教生活的留念,更希望能够唤起整个社会对三江县教育及农村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帮扶。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嘉丰 通讯员 谌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