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1-07-12
“贵阳·红色足迹”系列报道(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林青:高原山鹰 血洒黔中

在贵阳市环城北路,有一处绿树环抱的小广场,广场上伫立着一尊塑像,身着长衫,脚穿布鞋,目光坚定。面向塑像左侧,是 "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林青就义处 " 石碑;右边一块小碑,由已故贵州省副省长、贵阳市解放后第一任市长秦天真撰写林青生平简介碑文。这就是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的 " 林青就义处 "。

林青就义处

1935 年 9 月 11 日,被誉为贵州高原山鹰、时任中共贵州省工委书记的林青被捆绑在木板车上,从国民党贵阳警备司令部押到六广门(刑场)。一路上,经历无数次严刑拷打的林青仍高呼 " 打倒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万岁!" 等口号,并高唱《国际歌》。凶残的敌人用刺刀刺穿他的两腮,鲜血一路流向刑场,旁观群众都为这位坚强的共产党员流下了热泪。在城北六广门外江西坡岩脚下(今贵阳市环城北路 166 号),林青被杀害,年仅 24 岁。

林青(1911 年 -1935 年),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化名茅戈、刘应生(敌人杀害他时,报纸上写的是刘应生),出生在贵州毕节县城一个贫民家庭。

林青烈士像

13 岁时,林青在一家商号当学徒,因不堪老板的压迫和虐待,15 岁时,林青随贵州的挑夫逃到重庆。

在北伐战争捷报频传之时,林青参加了一个进步话剧团。1927 年 3 月 31 日,林青参加重庆各县举行的抗议英美帝国主义炮击南京暴行的大会,在四川军阀制造的 " 三 · 三一 " 惨案中被捕,后经营救出狱。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林青所在的剧团因上演进步话剧而被迫解散。林青更名李肃如,考入重庆美术专科学校,于 1929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 年,林青远赴上海,在一家锁厂当学徒,接上了团组织关系后,在沪东团区委工作。1931 年 " 九 · 一八 " 事变后,他与在上海的贵州人缪正元等人组织了 " 朝阳音乐社 ",以文艺为武器,推动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发展。

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期间,林青、缪正元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取名林青在党内使用,那年他才 20 岁。

1932 年,林青因被人告密遭英租界巡捕房逮捕,判刑两年。次年,英王举行登基 25 周年大典,林青被大赦出狱。出狱后因找不到组织关系,1933 年冬天,林青和缪正元回到毕节老家,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回到毕节后,林青发展了在毕节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秦天真入党。他们团结进步力量,成立了宣传革命的群众团体 " 草原艺术研究社 ",用文艺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4 年 1 月,林青、缪正元、秦天真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林青担任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支部。同年夏,因毕节反动军阀犹禹九的注意和仇恨,林青等人被迫离开毕节,来到贵阳和安顺继续革命。

1935 年 1 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罗迈)代表中央,批准林青、邓止戈、秦天真三位同志组成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后经林青提议,增补刘雪苇(刘茂隆)为省工委成员。

省工委建立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配合中央红军迂回黔北,配合红二、红六军团转战黔西,并建立军事小组开展武装斗争。将战报秘密传阅,利用妇女刊物《惊蛰》主持编辑了一期文章,在贵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打中了敌人要害,鼓舞了人民斗志。

同年 4 月,中统特务机关在贵州成立了中统贵州特务室,不久发现我地下党机关。7 月 19 日,林青和刘雪苇不幸被捕。敌人对他们软硬兼施,却一无所获。

在生与死的面前,林青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同志,让刘雪苇越狱成功。9 月 11 日,林青壮烈牺牲。

链接

林青就义几天后,他的遗体被贵阳地下党的其他同志秘密安葬在江西坡乱坟岗(今瑞金北路江西村小学后门处)。

新中国成立后,瑞金北路江西坡乱坟集中地建成了居民点," 林青墓 " 已无从查找。

1983 年 9 月," 林青墓 " 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贵阳市政府拨款在环城北路兴建了 " 林青就义处 "。

1987 年 5 月," 林青就义处 " 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5 年 9 月," 林青就义处 " 入选贵阳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7 年,相关部门对林青就义处重新修缮。

卢焘:撑起危局 功在筑城

贵阳城西二桥转弯塘公路旁,有一个古朴典雅的纪念亭——卢焘亭。该亭紧邻人行道,坐南朝北,以山为壁,亭四角攒尖,钢筋混凝土结构。上覆深橙色琉璃瓦,高约 5.4 米、宽约 3 米,亭中立须弥座圆首碑一通,碑额为已故贵州省政府副省长、贵阳市解放后第一任市长秦天真书阴刻大篆 " 浩然正气 " 四字和阴刻楷书卢焘生平。亭前有对联一副,上联为 " 英雄不死 ",下联是 " 永志人心 "。1999 年,于碑亭东西两壁增嵌卢焘先生及家人瓷像 8 幅。

卢焘(1882 年 -1949 年),原名卢启熹,号亮畴,后改名卢焘,号寿慈。壮族,1882 年 10 月 12 日生于广西宜北县(今环江县)。卢焘家境贫寒,9 岁时进私塾启蒙,后转到其大姐夫家住地庆远读书。17 岁时参加庆远甄别府考,获第一名,令府城人刮目相看。

卢焘烈士照

青年时代的卢焘就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开始革命活动。其后在宜山怀远创办 " 半夜算术科 ",在罗城龙岸圩开设 " 竞化学堂 ",在柳州设立 " 樟脑公司 " 和 " 富升旅馆 " 等,以之为掩护,招纳各方志士。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运送樟脑至香港出卖,货物中暗藏枪支弹药,途中被查出,后被下令通缉,辗转至昆明,改名卢焘。民国元年(1912 年)随唐继尧来黔,后任黔军大队长、团长、旅长等职。民国 10 年(1921 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电令卢焘为贵州黔军总司令兼省长(加上将衔),民国 12 年(1923 年)引退。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窃取国家军政大权,卢焘坚决反对蒋对内独裁专制、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1932 年,蒋介石欲委任卢焘为湖南省主席兼第四路军总指挥,卢焘以 " 不能胜任 " 为由拒不受命。他虽身在山林,仍关心国事,关注贵州、广西的建设。他曾两次挺身而出,为地方安危而奔走。

1949 年 11 月初,贵州解放前夕,贵州反动当局成立所谓 " 贵州反共保民委员会 ",特聘卢焘为委员。次日,他就退回了聘书。11 月 10 日,国民党部队及其党政机关逃离贵阳,全城处于 " 真空 " 状态。

11 日,各界人士成立 " 贵阳市民众临时治安委员会 ",公推卢焘为主任委员,他欣然就任。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支持配合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临治会工作很有成效:贵阳工商界的资金没有外流,公职人员保护了档案和国家财产,贵阳市没有停电,没有发生大的骚动和破坏。

13 日,国民党八十九军军长刘伯龙逃跑途中折回贵阳,下令撤销临治会,威逼卢焘为他筹集 20 万元大洋作为军饷,否则将焚烧贵阳城,卢焘严词拒绝。

14 日上午,刘伯龙以开会为借口,派军队将卢焘从家中挟持上车,行至二桥转弯塘将其杀害。噩耗传出,全城震惊,万民哀恸。当晚人民解放军先遣队到达贵阳,贵阳解放。

链接

1950 年 1 月 8 日,贵阳市党政军民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朱德等中央领导发来唁电。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卢焘先生为烈士。

1987 年 5 月,贵阳市政府将卢焘蒙难处公布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纪念碑,建成纪念亭,该处也是云岩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2017 年,相关部门对纪念亭等重新修缮。

专家解读

他们都是英勇无畏的斗士

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王毅力说,林青和卢焘两位烈士,一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牺牲,一位在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被害,他们分别是两个时期贵州烈士的代表,他们都是英勇无畏、舍身忘死的斗士,为贵州(贵阳)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值得后人永远缅怀。

王毅力表示,林青是中共贵州省工委首任书记,是国民党在贵州公开杀害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他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以 " 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 ",是共产党人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的缩影;卢焘虽然不是贵阳人,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很早就定居贵阳。他一身正气,热爱国家,支持进步事业,为贵阳的解放献出了生命。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曾秦 文 / 图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相关标签

上海 正元 贵州 重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