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中国青年报要闻版刊发《从走马观花到深度体验 多彩贵州实力圈粉》,报道贵州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将吃住行形成一体,贵州省已规划蓝图:" 十四五 " 期间,将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和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旅游产业化将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 四个轮子 " 一起转,着力建设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具体报道如下:
10 年前,宋杨第一次游览贵州黄果树瀑布时,就是一日游,因为当时除了看一眼瀑布,没有更多的游览选项。而如今,身为马蜂窝旅游贵州公司副总经理的她,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多旅游方案,让游客们不仅能住下来,更能深度游起来。
从 " 看一眼 " 到 " 住下来 ",宋杨见证的旅游方式变化,折射了贵州旅游市场近年来的变化。旅游产品的丰富多元化,让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更深度地欣赏多彩贵州。
作为交通大动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为贵州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随着平塘特大桥的建成通车," 环贵高速公路圈 " 的建设逐步完善,贵州旅游业发展驶上高速路。
" 住不下来 " 曾是制约贵州旅游发展的瓶颈。贵州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曦谈到,过去旅行社的线路,在每个地点停留时间短,带不动消费、留不住游客。
宋杨介绍,根据旅游平台的数据分析,当下的游客不再满足于 " 走马观花 " 式旅游,更注重旅行中的体验感。这意味着,吸引游客 " 住下来 " 的基础是,引导游客从浅层观赏向深层体验迈进。
朱曦说,贵州大部分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现在要做的就是打造旅游产品,提升综合吸引力。近年来,为了让游客愿意留下来,贵州省探索打造单一目的地产品,例如,利用周边配套设施,通过红色旅游让游客在遵义待上一到两晚。
游客乐于到贵州 " 打卡 ",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外出务工的贵州籍人士返乡就业。
青岩古镇景区讲解员陈留翠就是一名在家门口就业的年轻人。在她的印象中,小时候的青岩镇 " 没有路灯,大家晚上不愿在镇上走,都想着搬出去 "。2016 年,镇上有了修缮的小广场和明亮的路灯。老家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促使她回乡。
陈留翠介绍,青岩古镇景区 90% 以上的员工都是周边居民," 大家在这做讲解工作、开小店,真正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
乘着旅游发展的 " 快车 ",银饰艺术家张谨从老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来到 200 公里外的青岩古镇工作。张谨说,老家的少数民族妇女喜欢戴银饰,后来看到有人将这些银制品销往欧洲,外国人把这些当宝贝," 我就想走进旅游区,把银饰做得更加时尚化、现代化,更多人用它,让它焕发应有的风采 "。
贵州省已规划蓝图:" 十四五 " 期间,将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和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旅游产业化将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 四个轮子 " 一起转,着力建设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
朱曦感到,旅游业在贵州真正上了一个高度。他刚结束黔东南州的乡村旅游考察,又马不停蹄地回贵阳参加贵州旅游协会旅游职业培训专委会成立会。" 人才很重要,专委会成立后专门从在职人员中挑选人才进行培训,除导游、酒店等培训外,还涉及旅游商品研发培训。" 他说。
扎根青岩 13 年,张谨设计的银制品不仅成为古镇游客的伴手礼,还登上国际会议舞台。今年 5 月在贵阳举办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她设计的 " 百福杯 " 被选为博览会伴手礼送给各国参会代表。
她刚完成一件耗时 4 个月的作品。她说,设计时,除传承民族文化,还有 " 大家都看得懂的寓意,国家兴旺,家庭年年有余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