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2021-07-15
首次公开!钱学森回复郭光灿的亲笔信件曝光 一段尘封多年的中国量子信息发展的“国家大事”随之揭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您近日来信及所附材料都收到,我很同意您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 上周,在第五届 " 强网杯 " 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强网读书节系列活动中,本源量子向网络安全科技馆捐赠了当年钱学森回复郭光灿的一封书信手稿(复印件),这封尘封了 23 载的信件首次得以公开,也开启了一段关于中国量子计算的往事。

国家大事——23 年前,钱学森回信郭光灿讨论量子信息发展

郭光灿的桌上摆着两张泛黄的信纸,这是 1998 年钱学森寄给他的回信。" 当时我一心想将量子信息在国内发扬光大,邀请钱老来主持香山科学会议。" 郭光灿回忆道。手书的几百字,纸短情长。就 " 国家大事 " 书信讨论,一来一回,足以感受到两代科学家对 " 科教报国 " 的深情。

上世纪 90 年代,郭光灿前瞻性地预判,量子信息一定会成为未来各国激烈竞争的领域。" 当时没什么经费,很多人也不看好我们,但是我们就是相信这个领域一定会开花结果,哪怕四处碰壁,我们也要走下去。" 科技想要发展,人才和资金缺一不可。但当时量子在国内毫无 " 名气 ",如何扩大影响力,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1998 年,郭光灿组织量子信息香山科学会议," 为了扩大会议影响力,提高会议水平,我想邀请一位大人物来主持这个会议。" 这个人物就是当时中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

信中,郭光灿大胆建议," 要拿出当年搞‘两弹一星’的精神来搞量子信息 ",同时他诚挚地邀请钱老来主持香山科学会议。令郭光灿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钱学森的回信。" 我很同意您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 还表示 " 此事关系到国家大事 "。同时,就如何组织全国力量,钱学森还以 " 两弹一星 " 的经验,在回信中表达了他的看法。

尽管最后因为身体原因,钱学森未能参加会议,但这封信也给了郭光灿极大的鼓舞。" 钱老都这么关注和支持量子信息的研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 随后,郭光灿找到同为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获得者的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他欣然同意,说 " 中国人必须在量子信息领域有自己的声音。"

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下,量子信息香山科学会议成功举办,郭光灿也通过主题报告,让更多人知道了量子信息这个领域。

国内最早——中国量子信息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郭光灿 1942 年出生于福建惠安,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郭光灿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是中国量子信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袁隆平院士用了一生去研究杂交水稻,而郭光灿也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走一条最难走的路。

1960 年,郭光灿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他也是中科大的第三届学生。那时,学校就教育年轻人必须有担当,要承担国家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不屈不挠,勇攀高峰。那时,郭光灿的心中就埋下了为国奉献自己一生的种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郭光灿已经开始进入量子信息科技领域。1981 年,郭光灿公派出国,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 那个时候,国内对此一片空白,到了国外才发现,他们已经研究了 20 年了。" 郭光灿暗下决心,一定要推动中国量子光学的发展。

1983 年,郭光灿院士回国后,开始努力推动中国量子光学的发展。1984 年,他召集了全国对量子光学感兴趣的学者专家,在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召开了国内第一次量子光学会议。随后,他编写了国内第一本《量子光学》教材,并在国内首次系统教授量子光学课程。不少科研人员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听了郭光灿的课,从而开始投身到量子光学领域。

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郭光灿已经深刻认识到量子信息对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尽管无数人反对,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一条路。因为他看准了,相信自己的判断。从层层碰钉子,到最后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他也从自己的个人爱好走到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

1999 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郭光灿在中国科大成立了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开放实验室。2001 年,该实验室被中科院正式批准为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全称 "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成为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同一年,郭光灿也申请到了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 "973" 项目,并担任首席科学家,来自国内十多个重要研究所和著名大学的五十余位科学家协作参加该项目的研究。2003 年," 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 " 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郭光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荣获 " 何梁何利 " 奖。

代代相承——在祖国的土地上培养出一支能战斗的量子计算队伍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一辈子做好了一件事,培养了一批人,我也兑现了对学校、对国家的承诺,承担了我这一代的国家责任,履行了历史担当,此生无憾了。他现在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量子计算机走出实验室,开始工程化建设,最终走向产业化,被所有的国人用上。

多年来,郭光灿带领着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深耕细作,开拓创新,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纠缠网络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国际一流水平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研发队伍。

近年来,量子计算在全世界发展迅猛,但产业发展刚刚起步。" 如果等待国内量子计算的相关技术发展起来,再去考虑产业化,将为时已晚。" 郭光灿说," 我就不相信,不靠国外,我们在自己的土壤上培养不出量子计算的人才。"

他做到了!

2017 年,郭光灿与他的学生中科大郭国平教授联合创立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中国第一个致力于量子计算机全栈式开发、开创中国量子计算工程化先河的创业团队。近年来,该公司研发出国内首个工程化超导量子计算机 " 本源悟源 "、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 " 本源司南 ",并与晶合科技共建国内首个量子芯片联合实验室。本源量子计算产业联盟成立于 2018 年,成员企业(单位)涉及包括金融建模、海洋超算、轮船制造、传感应用、人工智能、低温制冷、生物科技、大数据等领域。根据不同行业的应用落地,该联盟已分别建立了量子计算上下游生产制造联盟、量子计算应用生态联盟和量子计算科普教育联盟。

" 为量子计算贡献中国力量 ",这也是本源量子——这个从中科大的量子输运小组孵化出来的企业,一直以来都在坚持做的事情。这个小组从最早的 4 个人发展到现在一百多人。" 实验室里的技术再强大,再尖端,也只是发表一两篇世界期刊的杂志。要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这个过程非常非常漫长,我希望本源的量子工程师们可以坚持做下去,我们作为科学家也会给予你们最大的支持。" 郭光灿说。" 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的量子行业的年轻人为量子信息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他们(学生)来说,我是一棵大树。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大树底下不长草,我不干涉他们,必须放手让他们去冲,去闯。还有一句话叫大树底下好乘凉,我希望我是那棵可以乘凉的大树,当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来找我,我是他们的大树。"

通讯员 张梦怡

相关标签

钱学森 开拓者 院士 量子计算 网络安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