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毛莉 李超雅 记者 舒越)怎样传承和弘扬非遗?高校如何在实现非遗文化与推广渠道融合发展中发挥应有担当?最近,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非遗资源丰富的贵州从江,走进从江县民族非遗集市。他们在传习所接受了侗族蜡染制作全过程的培训,见证了中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培训结束后团队成员在集市里将自己精心制作的蜡染作品全部用于爱心义卖。
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蜡染手工艺这一非遗资源,队员在前期通过线上调研问卷,对消费者进行关于蜡染创新认知与消费偏好的调研。调查结果显示,蜡染的购买群体仍集中于当地中老年群体。如何让蜡染 " 活 " 起来?
团队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民族非遗集市里 16 家蜡染作品工作室,发现大多数非遗作品虽然精彩绚丽,但真正进入日常生活中却并不多,有一些店铺将蜡染应用于钱包、丝巾、扇子等生活小物件,但价格较高。更重要的是,蜡染作为最传统的纺织技术,这些纯手工打造的布料虽然工艺上优于机械,但制作周期过长,与快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相适应。另外,蜡染对从业者在绘画技巧和创作天赋上的要求比较高,年轻人愿意学的不多,这也使得它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带着如何让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 " 下去、" 活 " 起来、" 火 " 出去的问题,团队成员来到从江县西山镇民族文化传习所,跟随传习所负责人石合珍开始了蜡染制作的学习。团队成员注意到,每张工作台上放置着一个正在加温的蜂蜡,先用蜂蜡布上作画,再放到蓝靛叶调制的染缸中浸染数次,之后再将布料煮沸去蜡,一幅幅美丽的白色图案就会绽放在蓝色之中。
团队在传习所认识了从事蜡染手工艺品生产的侗族姑娘石贤。石贤谈道,目前在其探索蜡染当代性的创作中,传统文化仍是主要的创作素材来源。经过提取、简化再创作的传统元素更符合现代审美,同时不失古典韵味。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物件相结合也更符合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此外,当下文创产业大热,各大品牌的联名产品到受年轻人追捧,与游乐园、游戏公司合作,开发含有蜡染元素的纪念品、鼠标垫等,也迎合了年轻群体的消费观念,这是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其了解蜡染、感受蜡染之美。
了解蜡染的基本流程后,团队成员学以致用,尝试染制自己的作品。原来,绘画、染腊、染色、脱腊每一门都是 " 艺术背后的艺术 "。看着好像挺简单,其实蜡染的工序极其复杂,如果要做彩色蜡染的话,每一种颜色都需要封蜡一遍,染色一遍,经过几十道工序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工序仍然是手工操作,无法机械化。
实践归来,南财小太阳志愿者—— " 民族非遗的高校传承 " 团队将此次培训制作的全部蜡染作品用于爱心义卖,所有公益金全部为从江陡寨村、捞里小学的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和爱心大礼包。接下来,团队还将继续深入挖掘非遗作品,让蜡染回归生活,让蜡染再度 " 传 " 下去、" 活 " 起来、" 火 " 出去,从传统文化汲取精髓,为从江非遗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