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6 日 9 时 15 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开市。
碳交易是指,将碳排放权作为标的的市场化交易行为。参与交易的主体目前主要为发电企业。
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 2000 家,首批碳市场覆盖的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 40 亿吨二氧化碳,中国碳市场一启动就成为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
二是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和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
三是通过构建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促进增加林业碳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补偿,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四是依托全国碳市场,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投融资渠道。
碳配额如何形成?
企业的碳配额是综合行业碳排放基准线与企业实际产出得出,并进行免费配额,同时实行奖惩机制;通俗的说就是设置及格线,多可卖,少需买。如果企业碳排放量超过自身碳配额,那么则需要在二级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向碳排放量有剩余的企业购买碳配额。
举个简单的例子,A 企业拥有碳配额 2kg,而生产需要排碳 3kg;B 企业拥有碳配额 2kg,生产只需要排碳 1kg,那么 A 企业则可以在市场上,以合适的价格,向 B 企业购买 1kg 的排碳权,B 企业则可以获得卖出 1kg 排碳权的收益。
碳价如何形成?
7 月 16 日为碳市场第一日开盘,截至收盘,碳配额涨幅为 6.73%,最新价为 51.23 元 / 吨,均价为 51.23 元 / 吨。最高价为 52.80/ 吨,最低价为 48 元 / 吨。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日前表示,从以前全国 7 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 40 元人民币左右。从微观和短期来看,碳价主要还是由配额供需情况决定。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
散户是否能进行碳交易 ?
据生态环境部此前颁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机构和个人。
简单来说,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参与到碳交易市场中来。
潇湘晨报记者郝咏琪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