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7-17
午休丨读《兰州春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兰州春秋》是我所读最快的一部自传性质的章回体小说。全书四十余万字,用时不到一个月,实乃作者张慎微先生(署名魏晋)的记述于不佞的吸引力。该书脱稿于 1963 年,丢失在 1966 年,复得在 1978 年,出版在先生离世六年后的 2002 年,坎坷的遭际似主人跌宕的生命历程。书中写魏晋的见闻、学识、思想,不脱经演义增添的一些细节:张慎微先生生于 1908 年,故第二回说他 1918 年自洛阳到兰州以后所谈人事,当是从史料或长辈口述获知,他也非河南洛阳人,乃甘肃靖远县户籍,亦儒亦侠,行文属 " 洪都百炼生 " 一脉,且不失江湖气笔触,看了稍觉缺少迥旋斡运、雍容幽婉的风致,伤于刻露,有捻髭之际颇以多能鄙事,多识人世苦辛的自负自喜。不过我在这里并不是想专挑这书的缺点,因为张老身历清末、民国等时间段,本打下旧学根柢,不靠文字讨生活,经千般事,阅无数人,用一种 " 幼承家学,过目不忘 " 的资本,援笔为文时出现一些缺点可以说是当然的,现在我要说的是此书中的好处。

《兰州春秋》全书八十回,关于兰州的总计三十三回,其余为榆中青城,白银靖远,宁夏中卫,定西临洮,我所觉得亲切的是绾合联缀于头、腹、尾记述兰州古迹与风土人情的篇章。予向来有考据癖,听到那些此地过去叫什么的话,总爱刨根问底,想弄出个究竟,并找些相应的记载印证。记得最初见到 " 金城三关 " 的字样,光知道是凤林关、玉垒关、金城关的总称,可其具体位置,除金城关外,皆模糊不详,好在书中第五回使我终明白了它们各自的属地:黄河北岸以中山桥为中心,往东百余米一路口可驾车绕道上白塔山者,即为凤林关;往西约百余米有砖砌城门洞的,则是玉垒关(洞额镶 " 玉垒关 " 三个金字);穿门洞而过,再向西不远处,就能目睹金城关。还有曾听先生们讲辕门(现甘肃省政府)外鸣放的早晨的醒炮、中午的午炮、黄昏的定更炮、二更的双炮、半夜的子炮,原来缘自民国以前总督出、回辕门及升帐治公分别要有的三声大炮(大铁炮五寸高)。书中第三回描写炮响说,黄昏炮竟然放在坐于小条凳上埋头正吃凉粉的食客的身后,轰隆一声,惊的食客翻身于地,四肢朝天,凉粉倾倒了满脸 …… 令人读着忍不住要发笑。报时报到这份上,我却以为这可见子显先生的趣味,充溢着他对生活美的赏鉴,尤其是第二回提到的会馆,总容易叫人浮想联翩。文云:

" 左宗棠来了,湖南会馆兴了时,连湖北会馆也沾了光,张炳华督甘,四川会馆不但热闹起来,而且由一座变出两座,一座比一座阔得多。现在是皖江会馆在走红运,连里头的长班出来,也是赫赫威威,招摇过市。这皖江春是唱京戏的,西皮、二黄、京梆子,这种戏在甘肃是随张大帅(张广建)而俱来,此前是未有的。因为有些演员是女角,本地人不曾见惯,只有偶然看见在马戏班中演杂技魔术的有女演员,所以把这新颖的京戏叫做 " 马班子戏 "。本地人很少去观光,去了也只是看武戏的真刀真枪,对皮黄是不懂也不感兴趣的。这些京戏的女角不单纯是卖艺,而是有兼差的,太和里就是她们兼差的处所,其实她们的演戏是做广告,主要的还是在太和里作所谓正当的营业。这种营业是前所未有,在兰州也是创始于张大帅莅甘以后,地点在城隍庙后身,由官升巷进去的官沟沿。" 我本以为眼下的各种商会是新鲜果子,时尚服饰,哪知乃极古的东西,只怪自己闻道太迟,实在愚昧。第三十一回,作者因往第一中学拜访朋友,穿过小沟头,路过第一师范校门外转弯的墙角处头上挨了一砖,接着讲他知道的兰州学风的故事,虽似平常却极有意义,其文曰:" 兰州中等以上的学校共有七处,除过‘法政’为专科学校外,其余都是中等学校。这六个中等学校,论设备论历史论学生程度,差不多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以一中和一师为全省最高学府的。这两处中等学校的学生,顶远有从敦煌来的,也有从武都、宁夏来的,差不多各县学生都有,尤其师范是按地区收学生的,各县的学生居多数。这一中的学生还有外省做官到此的公子少爷,中、师两校是紧相接连的,中间仅隔着一所织呢厂。在兰州中等学校的学生中,流传有个口歌儿:‘一中土匪、死师范;农业、工业不上算。’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一中学生好阔气爱活泼,学风浮华;一师学生沉静呆板;农业和工业学校学生程度较差。每当春季招生的时候,各校招生广告贴出去,每校一年最多只收两三班学生。中、师两校是同天同时考试,农校、工校的考试是在中、师发榜之后才考试,所有中、师两校落榜的学生才去投考农、工二校。在师范学校方面,因为是造就师资,所有的学生均是公费,所以寒家子弟多数投考一师,这又成为一师学生风气俭朴的基本原因。当初开办师范学校的时候,是供给学生食宿,每人每月伙食费二两四钱银子,后来学生们计算每月伙食费只需用一两银子就够了,要求校方把伙食费发成折价;于是节俭一点的学生,不但不用家庭供给,而且还把节余的钱汇到家里作为补贴。"

(网络图片)

" 一中学生是少爷习气,戴眼镜穿绸子的很多,也还有吸纸烟的逛 ……" 魏晋头上挨一砖的原因,不佞愿读者特别注意,作者写道:" 在魏晋经过墙角的前三天,两校运动员在大操场比赛足球。一中运动员短衣短裤,漂漂亮亮;而一师的运动员却还是瓜皮小帽子,把长袍的前后襟提起来缠在腰里,相比之下,表现出两校的风气。…… 一中是接二连三的胜利,一中学生一次比一次热烈地鼓掌,而且得意忘形,手舞足蹈。一师的阵营里,也偶然有极少数的一中生溜达过来,露言露语表示骄傲;一师生见情生怒,就把一中生漂亮的衣服抓住,放在鼻子上闻一闻,另一位师范生还说:‘闻啥呢,娃们香得很!’于是你一推,他一挤,口角起来,不知谁叫了一声‘打’,由小打而大打。渐渐一中过来几个学生声援,球场比赛无形停止,而变为中、师两校学生对垒交锋。一阵打到东,一阵打到西,像一群蜜蜂绾疙瘩。最后水流百步自缓,由打而变成骂,由骂而散了伙。散伙以后,一中大门出来一个访友而回的师范生,门口的一中生,好像发现了一只过街老鼠,大家齐声喊打,这位师范生虎不失威,站定一狠,把大家吓住了。但毕竟师范生寡不敌众,也所谓‘独狼怕的众犬’,抽身就往回走,一中的学生老远丢了一块石子儿,打到这位师范生的脊背上。师范生回校一说,于是组织起来,在这有沙枣树的墙边做了埋伏。这墙里面是一师学生灶房后墙,学生埋伏在房顶上。一中学生下午过来一大群,要进城闲游马路,得意的运动员也在其中,正在边说边走,宣扬他足球得胜的一刹那,一个冷不防,石头瓦块,冰雹似的落下来,头破的头破,脚伤的脚伤,狼狈而散。从此接下深仇,埋伏的埋伏,冲锋的冲锋,相持不下,双方都不听老师和家长的劝告。" 作者的意思似乎只在慨感旧儒教之裹足,但其婉转地责备偏重权势且学风浮华的陋习,我觉得别有意义。树人是大事,无论贫富都能培养出他们弃恶向善的思想与行为是难能可贵的事,这是无可置疑的,所以良好的家庭背景当然绝不能算是不好,不过这里就难免有流弊跟随,其最大的是对学习的态度也拿少爷的架子对待,学好学坏全无所谓,反正有恃无恐,届时自有我的出路,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谬误。那种主张实践道学,反对新学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千百年前遗物之奄奄,谓为传统道德中之一特色可,谓为一大害亦可。

以上是我从书里感知的颇具物理的环节笔录的一些心得,下面再找出人情来叙述,唯此才能人情物理两全。到底是怎样的人情?自然是男女之情。清周安士《安士全书》" 总劝 " 一节里的四六文云," 遇娇姿于道左,目注千番;逢丽色于闺帘,肠回百转 ",就是艳词,魏晋所记则为艳遇,一次悲泣,一次欢喜。

(网络图片)

魏晋来兰州不久,既同太和里的青楼女子素花生情,正待赎身迎娶,竟遭张大元帅下属马姓镇守使的阻碍叫素花丢了性命。仗义的他遂在一抔黄土前立起一块石碑以记,便离开兰州结束了一段未果的情缘。几年后返兰,为养病租住进水磨沟的一处院落,与隔墙南楼上的妙龄佳丽梅子相伴相望。不久,入甘的国民军和本地驻军交战,两人随民众躲入山窑方各自近距离识清了面目。仅一夜光景,随之风行雨散,东播西流。过了十多年,嫁人未成的梅子在宁夏中宁县偶听病人说吴忠堡有个针灸大夫名魏晋,于是伪装成接生的修女直接撞入魏晋租屋落实,一来二往,老童男贞修女携手回到兰州,在当年西北大厦(今永昌路北口与民主西路十字交汇处再向北上坡)附近开了一家诊所,共度余生。所以书中着墨不多却最吸引人的是前后描写两人接触很少竟陡然间结合的五六个章节,尤以 " 金殿不用锁鸳鸯 " 一回为最要,我读全书最感不拖泥带水的,也即是这一部分——无论虚构的成分多少。顺带说一句,第七十四回,张慎微先生解决了我们经常见到的一幅兰州卧桥的老照片拍摄的方位问题," 魏晋在梅子回寓之后,借着理发机会,一直从山货街走去,意在上华林山,凭吊一下素花老友的孤坟。出得西稍门,下坡子,卧桥还在,只是在卧桥南边添了一座较宽的新式木拱平桥来往走着汽车,马路修的比往年宽多了。" 此段文字正好印证了 1948 年夏,美国女摄影师艾琳 · 文森特拍的一幅兰州卧桥的照片是她站在桥北面举起相机的,这可从照片上卧桥隔栏间看到那座过汽车的木拱平桥的身影获得答案。至于未添新桥前现存的卧桥老照片是否与艾琳 · 文森特拍摄的位置相同,有待专家研判。

张慎微先生由靖远移居兰州多年,熟稔地方方言,行文里间或用之,令我一片亲切之情潺潺波荡,如 " 旋取旋说 "、" 往前踏唦 "、" 一蹦子 "、" 牙齿大口 "、" 老背篼 "、" 拾了跌果 "、" 闹(毒)不死你 "、" 吃不到蒸馍就抬笼屉 "、" 红头火柴,一擦就着 "、" 老虎口的瓜子壳 "、" 割下睾丸献身,人疼死了 "、" 手指头顶着眼窝 "、" 到手的鸳鸯不捉,却满天抓鹞子 "、" 呱呱!了得呢!"、" 太阳冒花(升起)"、" 扁担量绸子各算各账 " 等,很能说明俚语在人的思想表达上大抵处要比规范化了的文字空灵奇特,也更能说明作者根据生活经验,将他们优美的语言根苗播种在小说里,以供学者研究,仅此一点真值得佩服的了。当然遗憾亦不可免," 木讷 " 非 " 木纳 "," 老背篼 " 非专指木讷而笨拙的老年人,应泛指经常干蠢事偏不醒悟者," 考成 " 不仅限于成绩," 等回家我再要你的考成 ",有孩子挨家长打的意思。第七回写条城(榆中县青城)提到画家 " 一渔翁 "" 高献庭 "," 献 " 乃 " 显 " 的别字,当属校对之误;第六十四回往下一回转换时毫无承上启下的关联,不知何故。我还想说的是,民国时期的西北大饥荒,甘肃、宁夏等地的抓壮丁是重要的史料,固然越详细越好,但作者曾依靠经手碑文拓片过日子的事实没能尽述,只是星星点点,孰为遗憾——他究竟是怎样带动了西安与兰州两地书法艺术的交流,若交待些具体的人事往来该多好啊。

(网络图片)

张慎微先生离世已二十六年了,他留下来的思想大约是所谓属于过去的了,可不佞倒觉得当下的青年学子似乎较他们的祖辈父辈更有阅读的必要和掩卷思索的价值。《兰州春秋》仿佛旧,然而又仿佛新,这尽管是句游戏话,亦很值得各位看官考虑的。

张发栋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相关标签

兰州 洛阳 甘肃 宁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