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花儿开春季花儿开,花开是一朵来,一对呀的个鸽子哟,飞呀过的山儿来看呀,飞呀,飞呀…… "
7 月 19 日,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一走进芭茅溪村,便听到澧水源边的寨头传来一阵美妙的歌声,桑植县芭茅溪村讲解员向实践团介绍道,正在演唱的曲目是桑植民歌代表作之一《四季花儿开》。
桑植民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特点是情感淳朴、真挚而扣人心弦,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桑植民歌演唱的方式有独唱、对唱、串唱、合唱等,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桑植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芭茅溪村旅游开发,为民歌添一把 " 火 "
芭茅溪村寨头有一个集游玩、演出于一体的新旅游开发地,据悉,该地于 2019 年开放,寨中别具土家族风味的高木屋外的对歌台格外瞩目,实践团走进寨头听到的歌声正是从对歌台上传来。对歌台位于寨子正东方的高阁楼上,是桑植民歌在此处绝佳的演唱位置,澧水源在西北方向流淌,正北正东方向则是层层山峦,在山野河流的环绕之中放声歌唱民歌,和着庭院的演出剧目,别有一番韵味。
互动游戏,让民歌 " 动 " 起来
来到对歌台,该地村民演唱了《马桑树儿搭灯台》《冷水泡茶慢慢浓》 等经典作品,和学子们分享了桑植民歌的曲调和历史渊源,在讲解员的提议下,实践团一行还参与了桑植民歌《数蛤蟆》的接力互动游戏。
" 通过接力民歌的形式,桑植民歌在我眼中不仅‘动’起来,还‘活’起来了。 " 实践团成员向讲解员分享自己的感受时说道。" 像桑植民歌这样的非遗传统文化,需要你们新时代青年传承,提高它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看到实践团成员积极参与,讲解员深有感触地说。
桑植民歌的代际传承交流与持续长久的创新发展,是包括桑植民歌在内的中国大多数地方非遗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时代考验。此外芭茅溪村将传统文化与红色旅游地有效结合的范式也为实践团提供了更多面的思考。
通讯员 杨媛 何晓 王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