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父

杨崇瑞
北京万安公墓,有座不显眼的普通墓碑,上面刻着:
在我国,第一位把现代科学的妇幼卫生知识从城市大医院送到农村;
第一位提倡新法接生,是全世界最先培训接生婆的人;
第一位在我国创办助产教育,办起了示范性的助产学校及附属医院,并把培养的骨干分派到边远落后地区;
第一位在 20 世纪 30 年代即提供并办起节制生育指导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一任妇幼卫生司司长局局长。
长眠于这座公墓中的,是中国妇幼卫生事业的拓荒者杨崇瑞先生。我国妇科的开拓者林巧稚,当年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时,最早就是在杨崇瑞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实习的。
被林巧稚尊为 " 老师 " 的杨崇瑞先生 1891 年出生于通县。1917 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25 年,被选送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妇产科,被国际妇产科权威威廉教授视为她最好的两名学生之一。

1931 年,北平国立第一助产学校,杨崇瑞校长(左一)和她的学员
有数据显示,1920 年至 1930 年我国产妇死亡率达 15 ‰、婴儿死亡率达 150 ‰至 300 ‰,而同期英、美、法的产妇死亡率是 3 ‰至 5 ‰,婴儿死亡率是 80 ‰至 90 ‰。
杨崇瑞考察了国外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助产教育后,认为:要让中华民族铲掉 " 东亚病夫 " 的耻辱柱,就必须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此后,她立下了 " 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奉献给祖国的妇幼卫生事业 " 的志向,回国后毅然离开已卓有成绩的妇产科临床工作,转入当时还不被重视的群体保健事业。
1929 年,她多方呼吁,排除困难,筹建了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产院。1933 年,又创办了南京中央助产学校,并亲任校长。她治学严谨,把 " 牺牲精神,造福人类 " 定为学校的 " 校训 ",在全国相继建起了 60 余所助产学校,培养了大批妇幼卫生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 30 年代初,她以医学家的远见卓识、预见到了我国的人口问题,提出 " 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 的主张。当时,她主编了《节育讯》,创办了 " 节育指导所 ",是我国倡导计划生育的先驱。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崇瑞参加了中国红十字医疗队,投身于抗战救护工作。
1948 年,杨崇瑞被国际卫生组织聘为联合国妇幼卫生组副组长。1949 年,居住在美国的她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满怀报效祖国的愿望,毅然谢绝朋友们的挽留,放弃联合国的高薪和要职,辗转返回祖国。

1929 年,杨崇瑞在给婴儿做健康检查
回国后,她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一任妇幼卫生局局长。后来,她因为提倡计划生育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她无怨无悔,继续致力于我国的妇幼卫生事业。
杨崇瑞一生都过着粗茶淡饭、素衣布鞋的俭朴生活,且一世忙碌、终生未婚。她这样说:" 我和妇幼卫生事业结了婚,全中国的儿童都是我的孩子。"
1983 年 7 月 20 日,杨崇瑞因白血病逝世于北京。临终前,她把一生积蓄的 6.9 万元人民币和书籍杂志全部捐赠给了国家。此去数十年,如去向杨先生叩安,愿先生安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